回眸1991!
中環金鐘街太古大廈
“哦買嘎,怎麼會這樣?事情為什麼會發展到這一步?”
麵色猙獰地太古股份副總裁史密特先生怒發如狂,一把將辦公桌上的零碎全部掃落到地上,包括台燈、墨水在內摔得一片狼藉,更有雪白的文件紙片片飄落。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過來,讓人目不暇接,史密特先生敏銳的感覺到大廈將傾,如果不迅速做出應對恐怕來不及了。
可是,太古集團主席施約翰先生依然在倫敦,遠水救不了近火。
自從幾天前,英國彙豐銀行宣布驚天的換股交易之後,施約翰先生一直在通過上層貴族人士,接觸英國彙豐銀行控股股東貝萊德集團,試圖挽回危急局麵。
那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少爺施納貝,帶著女朋友在西班牙度假,得知boss王在資本市場的阻擊行動之後,隻是淡淡的應了一聲;“哦……”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施納貝依然在西班牙度假,並沒有緊急返回香港。
彌天大禍是他闖出來的,卻丟給彆人收拾手尾。
作為英國劍橋大學的高材生,通曉太古集團內部資金實力的施納貝並不是傻瓜,他知道自己無法收拾殘局,更無法對抗凶神惡煞一般的王耀城,丟失家族百年基業的黑鍋更背不起,索性裝傻放手不管了。
這一下,史密特先生徹底坐臘了。
作為太古股份副總裁史密特先生,同樣是太古集團的董事兼運營總監並兼任太古地產總裁,史密特先生是整個太古係在港島的話事人,代表英國施懷雅家族的利益。
可說到底,史密特先生就是個職業經理人,高級打工仔,擁有太古集團的股份微不足道,無法麵對危局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應對,更無法超越權限調集大量資金反擊。
施懷雅家族向來以動作緩慢著名於世,投資某個項目先要觀望10到15年,開發一塊地產動輒三四十年,一塊太古船塢的地皮前後開發高達40多年,美其名曰;“精品工程”。
這個古老家族就像個老舊的英國水車,“嘎吱”作響的緩慢運轉著,頑固而又守舊,麵對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依然堅守傳統,應變能力遠遠跟不上需求。
壞消息流水一樣的報上來,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連續發布公告;
一;宣布受讓英國彙豐銀行所持有30國泰航空股份,17港機工程股份,13香港太古公司股份。
二;通過聯交所大額交易平台,先後四次受讓485國泰航空股份國泰航空股份,22國泰航空股份國泰航空股份,所持國泰航空股份合計達到43,位居國泰航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太古集團持有34的股份。
三;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與中信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中信集團同意以所持125國泰航空公司股份折換合適價格,作為戰略盟友入股家樂福連鎖超市,所持125國泰航空公司股份投票權由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全權代表。
三,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以合適價格,受讓曹光彪先生所持216港龍航空股份,同時成為港龍航空最大股東。
四,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通過聯交所大額交易平台,先後四次受讓44港機工程股份港機工程股份港機工程股份港機工程股份,所持港機工程股份合計達到33,位居港機工程第一大股東。
五,……
1994年1月2日,開年第一天。
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連發十三個公告,將香港聯交所攪動的翻天覆地,並且驚動了一向深居簡出的華人四大財團,這份
震憾絕不亞於1978年船王包玉剛拿下九龍倉之戰。
這就是震動整個亞洲財經界的“13道追命金牌”之戰,在數十年後依然被財經界人士津津樂道,被譽為一次非常成功的收購範例,寫進了商務ba教程。
這一資本市場狙擊戰役組織之嚴密,潛伏之深遠,發動之果決,勢若霹靂雷霆,可圈可點之處實在太多。
與1978年九龍倉之戰相比,此次,王耀城氣勢洶洶的席卷而來,出手更狠,做的更絕。
僅用一天的功夫,就以絕對雄厚的資金力量橫掃太古係三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遇到太古集團的頑強抵抗。
這一份狂飆突進的強大實力,直接蠻橫蹍壓,令整個港島乃自東亞及南亞地區商界產生巨大震動,重新審視這個來自太平洋彼岸的強橫大水喉。
聯想到王耀城掌握的巨額美金儲備,沒人知道下一步會盯上哪個倒黴鬼?
這讓整個香港財經界,全都籠罩在王耀城陰影之下瑟瑟發抖,沒人知道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他會從此收手嗎?
在商海沉浮多年的港島豪門,無人敢賭這極小的概率,他們知道王耀城從納斯達克市場席卷了數十億美金,更何況背靠花旗銀行和彙豐銀行,能夠調動的資金隻有更多。
誰能夠阻擋一隻餓狼的貪婪目光?
上市公司控股大股東掌握501的絕對控股權少之又少,尤其是香港支柱產業的大型地產公司,市值動輒上百億港元,控股大股東多掌控二至三成權益,相對而言對旗下的公司控製力較弱。
1994年初,包括號稱香港首富的李家誠,旗下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公司,分彆掌握了兩成八和三成六權益,如果真的在資本市場受到阻擊也吃不消,很可能丟掉自己的旗艦企業。
至於後世
賺到大把鈔票的李家誠先後通過上百次增持,對旗下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公司股權掌控度達到了四成一和五成二,確立牢固不可撼動的地位。
有趣的是,香港財團包括新鴻基地產郭氏家族,美麗華大酒店米高·嘉道理家族也先後采取了增持行動,確保對旗艦上市公司的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