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李建熙切齒痛恨的是:
作為三星電子三大支柱產業:
家用電器,液晶麵板和半導體內存,如今已經被強大的競爭對手廢了兩個半了。
一:
由於沒有資金投入,液晶麵板事業部等同於放棄,液晶麵板生產線老化,科技投入幾乎為零。
二:
格立集團死纏著三星電子家用電器產業不放,價格戰燃遍全球。
金融危機剛剛度過,現在又有一眾華夏家電廠商參與進來,讓三星電子家用事業部日子過得更難過。
猛虎難敵群狼,這個產業算是半殘了。
三:
三星電子半導體事業部,日子過得同樣艱難。
好不容易熬過九七年金融風暴,到了九八年底的時候,國際內存芯片市場價格迅速回升,最多時價格一天曾經猛漲60。
這時候,大西洋晶科出手了。
反周期擴張時期投產的三座八英寸晶圓廠與旗下全資子公司海力士,全部滿產,用低價平衡市場,並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這一招,真正打在七寸上。
打的三星,美光,台積電,爾必達以及英飛淩這些內存大廠都非常被動,更不要提聯電,聯瑞,台晶,茂德,南亞這些小廠了。
大把撈錢的夢想破滅,暴利變得少了很多,前期血虧的大窟窿需要更長時間填補。
隨之而來的,是下一步投入巨資發展新科技,更新製程和擴大產能的計劃無疑就擱置了。
最起碼,資金方麵會受到嚴重影響。
三星公司的十英寸晶圓廠計劃,台積電和美光的十英寸晶圓廠計劃都受到影響,不得不推遲到2000年度。
借此機會
財雄勢大的大西洋晶科集團在1999年投產了兩家十英寸晶圓廠,繼續肆無忌憚地搶占市場。
計劃中的價格聯盟默契,一次又一次的被大西洋晶科打破,作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廠商,其他的廠商隻能跟著大西洋晶科指揮棒運動。
隨後,局麵就一發的不受掌控了。
大西洋晶科集團率先研發出013微米先進製程工藝,領先市場主流035微米一個世代,並且迅速改造生產線投入流片,博取金字塔尖最豐厚的利潤。
最新013微米製程工藝生產出的cu芯片,性能更強勁,耗電更省,計算能力更強大。
米國英特爾,通用動力公司,ib,大西洋商用機器公司,德州儀器,蘋果公司先後成為大西洋晶科的優質客戶,雙手送上價值高達57億美金的高額訂單。
要知道,這裡麵最少有一多半都是純利潤。
這可是去掉晶圓生產廠巨額折舊費後的純利潤,簡直令所有的廠家感到眼紅心熱。
這裡麵就要牽扯一個專業性的概念,晶圓廠折舊。
一般而言
晶圓廠要在兩至三年內,計提折舊完畢,根據生產經營情況,最多不能超過四年。
在晶圓廠生產成本中,原料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占比最高的就是折舊費計提,這也是很多晶圓廠虧損的主要原因。
必須儘快的返本,否則背負著高額負債,在企業經營中極其危險,也沒有多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一家代表現代頂尖科技的晶圓廠,動輒數10億美金。
最新的12英寸晶圓廠,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百億美金,這樣巨額投入不儘快的收回,背負巨額負債參與市場競爭太危險了。
不用競爭對手出手,隻要不賺錢,巨額利息滾動就把自己壓垮了。
所以說,世界各國電子半導體產業都有政府扶持,隻是力度不一罷了。
唯獨的一個特例,就是王氏財團。
依靠自己強悍的財團實力,企業聯動,迅速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讓人羨慕不已。
對於李建熙來說,真正找到了三星集團發展奮鬥的方向,那就是:
走上王氏財團發展之路,打造全產業鏈聯動發展之路。
他現在唯一擔心的:
是否還有這個曆史機遇,讓三星集團發展壯大起來。
作為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窄口徑行業,內存半導體生產廠商上馬晶圓廠,由於生產工藝越發精密,高科技設備更加昂貴,投資額越來越大。
一家八英寸晶圓廠,十年之前投資隻需要8億美金,連
廠房帶設備就可以全部搞定。
而今,卻需要高達30億美金投入。
僅一台光刻機,就需要投入數千萬美金,一台蒸鍍機,同樣需要上千萬美金。
生產現場幾百台高科技設備,隨著生產精度的提高越發昂貴,帶來投資規模呈幾何倍數的擴張。
市場風險越來越大,誰敢輕易上馬新的晶圓廠?
李建熙敢,可惜米國老板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