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電子始於2005年介入晶圓代工業務,高通公司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代工客戶,直到2010年代工營收都未超過4億美金,差不多是可有可無的雞肋。
整個世界芯片代工市場,由於大西洋晶科長期打壓的因素利潤微薄,歐美廠商普遍沒有看重這一塊市場。
如今這個市場已經完全壟斷,用不著打壓主要競爭對手台積電,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
等到歐美廠商驚訝的發現,世界晶圓代工市場大有可為,利潤相當豐厚為時已晚,市場上壟斷大格局已經形成了。
壟斷市場的利益有多大?
世界晶圓代工市場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市場規模從66億美金上漲至140億美金左右,這多出來的全都是利潤,85都歸屬於王氏財團。
價格怎麼定?
完全由王氏財團說了算,這就是壟斷的豐厚利益。
需要做的隻是漲價而已,這個錢賺的太輕鬆,用不了兩年時間就可以把收購台積電的資本全部回籠。
這也是台積電最終低頭的緣故,張忠謀也看到了問題的核心;
沒有大西洋晶科與海力士的配合,默契的上漲晶圓代工價格,台積電依然會掙紮在生死邊緣,其他的半導體廠商並購了也沒有用。
隻要王氏財團不鬆口,一天不歸入財團麾下,世界晶圓代工市場就永遠沒有利潤可言,永遠做不大,永遠做不強。
市場主導者就是這麼,可以決定追隨者的命運,順昌逆亡。
台積電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隻涉足世界晶圓代工市場,市場領域過於單一,容易受到領先者的絕對打壓。
將比較而言,海力士主要從事dra內存芯片和晶圓代工兩項業務,適應性就強的多。
大西洋晶科在以上兩項業務之外,還涉獵廣泛的應用芯片生產,掌控半導體芯片加工設備企業,背靠資金實力雄厚的王室財團,市場適應力和抗風險能力又高一籌。
王耀城想了一下,在電文上簽署了自己的意見;
現在和米國世界通信公司談判正緊鑼密鼓進行,台積電投資額高達130億美金的12英寸晶圓廠計劃應暫緩,可以列在2003年擇機上馬。
他能夠理解張忠謀把台積電當成自己的孩子,急於發展的迫切心情。
但問題在於,台積電現在需要整合剛剛收購的中華微晶在新竹工業園的二條八英寸晶圓產線,騰不出手來發展大項目。
關鍵是要賺錢,把收購成本先拿回來。
處理完這件事兒,王耀城站起來負手在房間裡溜達兩圈,考慮著下一步擴張計劃。
從米國財團傳來的消息,有意分割出售三星電子旗下項目。
主要的家電事業部,半導體事業部和液晶事業部準備拆分出售,而高度敏感的航空電子事業部和雷達電子事業部不在出售行列。
根據內部消息;
家電事業部連同三星家電品牌叫價760億美金,吸引了部分歐美基金和投資機構圍觀,至於真正出價的一個都沒有。
半導體事業部叫價325億美金,液晶事業部叫價65億美金,同樣是一個出價的都沒有。
對於王氏財團來說,三星電子家電事業部雖然盈利能力可觀,但不值得付出如此大代價,財團本身也不想做世界家電大王,對此毫無興趣。
三星電子液晶事業部雖然便宜,可是負債很重,而且幾條三代、四代液晶顯示器生產線完全沒什麼吸引力。
若是能夠並購三星電子半導體事業部,將液晶事業部一起拿下來,一下子廢掉三星電子左膀右臂,代價大一些也可以接受。
隻剩下家電事業部的三星電子,喪失了核心競爭力,已經不能夠對王氏財團造成威脅。
但目前價格高企,從並購策略上來說是不劃算的。
是現在報價還是等一等再說……
王耀城在心中權衡著;
關鍵是米國世界通訊公司談判在即,雙方已接觸幾個月了,這是高達四五百億美金的並購項目。
若是手上不準備餘錢,錯過這個關鍵性的曆史性機遇,等到整個網絡通訊市場轉暖,以後再也不可能收購到米資通訊公司。
這對於整個財團發展大戰略,布局全球電信公司將是極大的遺憾。
他第一次感覺到資金捉襟見肘,曆史性的機遇擺在眼前,兩塊肥肉隻能吃一塊,這讓他心中難以委決難下。
並購了台積電和幾家中小晶圓廠商,財團現金儲備下降到260億美金規模。
雖然說第二財季末還有部分進賬,對於這麼大的財團來說依然不足,若是靠部分貸款並購大型企業,一家還好說,若是將三星電子半導體和世界通訊公司全都納入麾下,整個財團的債務將超過一千三百億美金。
這種局麵對於核心彙豐銀行來說,流動資金趨於枯竭,風險敞口迅速變大,同樣加重了市場風險。
穩健的做法,二者取其一。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孰去孰從,需要財團掌舵人仔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