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並不是很複雜。
能夠傳遞葉渡思想,並且能夠真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的人並不是很多。
甚至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果不是心甘情願,並不能很好地去做教書育人的工作。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講究一個學成文武藝,賣給帝王家。
彆管他們學的內容有沒有用,值不值錢,他們都不稀罕去做個老師,而是更多地去追求權利和改變自身的境遇。
用現代化說,就是他們都渴望變現,同時並不認為做夫子,是什麼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說起教書育人,葉渡是有不錯的選擇。
比如說,州學和縣學的讀書人。
並且其實葉家一直也在吸納讀書人為自己所用。
當初葉渡剛剛發跡,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資助讀書人,給予他們錢糧、服裝,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雖然葉渡給的東西不算多,但是對於那些寒門士子來說,那是實打實的雪中送炭。
這也是為何,後來一直有人攻擊葉渡有各種不法之事,卻沒有在當地引起太大的反響的原因。
那就是葉渡在廣大寒門士子心裡,形象相當不錯,這些得到了葉渡扶持的讀書人,會自發的維護葉渡的形象。
葉渡也很感激他們,再葉家發跡的路上,他們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不少讀書人,也陸陸續續在科舉無望之後,進入了葉家的很多地方。
諸如擔任屯田的管事,商鋪到書辦,總之隻要他們原因做事,葉家總歸是能找一些活給他們。
但是在這個跟讀書人交互的過程之中,不論是葉渡,還是葉家的其他管事人,基本上都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用這些讀書人,真的要慎重。
首先說,寒門士子一般比較死板,他們出身寒門,甚至農門,條件非常差,他們之所以能夠進學,是因為大乾戰亂時間比較長,建國時間短,對於讀書人的缺口一直是比較大的。
實際上,這群人並沒有真才實學,便是比較傳統的四書五經,也學得似是而非。
其次,便是這群人基本上都感激朝廷給了他們讀書做官的機會,現在大乾雖然有了亂子,但是還沒到覆滅的時候。
這個時候,吸納那些讀書人,人家是很難願意投靠葉家的。
畢竟此時此刻,讀書人的心思大多數還在科舉上。
不過既然問題出現了,就必須解決。
見司馬先生麵露為難之色,葉渡想了想說道,“這樣,你去州裡的學堂裡找一些讀書人,咱們投資了那麼久,總歸可以拉一批人出來。”
“不要過於堅持挑選優秀的人才,隻要勉強能用,就先將就著用。”
司馬先生道,“肯定是能找到有用的讀書人,但是真的讓他們去教授的話,真的是誤人子弟。”
“主公,您或許有所不知,咱們河北道的文風一直很差勁,雖然朝廷要求的縣學、州學都有,但是他們的水平實際上非常差勁。”
“偶爾有幾個拔尖的人才,也在一經出現的時候,便被世家搶走了,剩下留給咱們的,幾乎都是些廢銅爛鐵。”
“彆說是講解四書五經了,就算是單純的背誦都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