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歙甚至來不及歇腳,他匆匆回府看了一眼家人,隨即再度啟程,而他之所以這麼迫切,隻在於桓熙一句話,若能帶回王猛的回信,必將授他以官職。
雖然隻是佐吏,但對於趙歙來說,無疑也是階級的躍升。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正月初一,荊州,江陵。
正值新年,征西大將軍桓溫來了興致,帶著郗超等親信,在侍衛暗中保護之下,微服私訪江陵各坊。
遠處,幾名幼童歡快額唱著從梁州傳來的童謠。
恒溫回頭看向郗超,懊惱道
“熙兒行事不計後果,隻圖快意,早知今日,我就不該許他專權。”
原來,自從桓熙頒布均田令以來,引得江南士族不安,唯恐桓溫照貓畫虎,在荊州推行均田製。
隨後桓熙發布求賢令,更惹得江南士族指責。
若非有桓溫替他頂著壓力,換了彆人,早就被調離了梁州,從此坐上冷板凳。
郗超勸慰道
“雖然有些小風波,但也在預料之中,出不了大亂子。
“並且,均田製確是一道善法,公子憑借此令,充實戶口,儘攬民心。
“將來主公北伐,梁州必有大用。
“至於求賢令,生逢亂世,自當廣納人才,又怎能礙於門第之見,墨守成規。”
桓溫知道郗超與桓熙感情深厚,搖頭道
“我與你說這事,也算是白費力氣,景興呀,你如今可是我征西大將軍府的主薄,而非在漢中任職。”
郗超連忙解釋
“公子推行改革,誌在足兵足食,為主公的霸業出力。
“這世上哪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主公自當為公子遮風擋雨。
“公子對我有知遇之恩,郗某銘感五內,豈能忘懷。
“但今日所言論,無關私誼,皆是郗某的肺腑之言,還請主公明鑒。”
桓溫聞言笑道
“我隻不過是在和景興說笑罷了,我與熙兒是骨肉至親,又怎會猜忌你們之間的關係。”
二人說話間,一輛馬車駛入江陵,正是應桓溫征辟,前來就職的王坦之。
王坦之並非出自琅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子弟。
他本在會稽王司馬昱的幕府擔任從事郎中,卻因桓溫聽說他的名聲,強行征來了江陵。
王坦之年少時與郗超齊名,時諺讚曰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然而,馬車內的王坦之臉色凝重,沒有一丁點與桓溫見麵的期待。
桓溫在征辟王坦之時,也曾一並送信,為其次子桓濟求娶王坦之的女兒。
王坦之與其父王述商議此事,王述大怒,怒斥王坦之,將桓濟蔑稱為兵家子,斷然拒絕這門婚事。
當然,這種事情找個借口推脫過去就行,真正讓王坦之不安的是桓熙在梁州的一係列動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