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他們在白天隻能走這麼多的路程,而是步兵輕裝行軍,沒過一處,必須有斥候細致搜查,以防伏擊。
鄧羌護衛在桓熙身邊,隨他進城。
在沈勁守衛汾南高垣,朱序留守漢中,桓伊留守隴山的情況下,鄧羌得以迅速上位,成為桓熙身邊的重要將領。
當然,這也與他在安定城外揚威有關,能與鄧遐戰個旗鼓相當,哪怕隻是憑借武勇,就能使軍中將士折服。
杜胄跟隨鄧遐出城相迎,哪怕事情過去了許久,可杜胄隻要一見到鄧羌,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總會讓他想起自己在安定城外不自量力的向鄧遐請戰,最終自取其辱。
桓熙也察覺到了杜胄的異樣,他當著一眾將佐把杜胄招呼到身旁,拍著他的肩膀,笑道
“莫非杜將軍依然為安定之事耿耿於懷?
“要知道,應遠(鄧遐)在襄陽時,曾下水斬殺為害一方的惡蛟。
“而破胡(鄧羌)能與應遠打成平手,你敗在他的手上,為何還要覺得恥辱?”
杜胄聞言,這才徹底消除了心裡的芥蒂。
畢竟鄧羌手下留情,沒有傷他的性命,杜胄內心還是感激鄧羌的。
鄧羌同樣感激的看向桓熙,他獻城投降桓熙以來,桓熙就將他納入了親信將佐之列。
目前,能夠算得上桓熙親信將佐的人不多,王猛、權翼、朱序、鄧遐、桓伊、沈勁、鄧羌等七人,以及一位名叫郗超的編外人員。
自從有了王猛輔佐,桓熙幾乎都將郗超忘到了腦後,若非郗超時常與他寫信,說起南方發生的大事,這位曾經的桓熙麾下第一親信,都快要在桓熙心中查無此人了。
當然,在給郗超的回信中,桓熙還是會時不時的吐露對他的思念之請。
王擢、楊初得知桓熙兵出隴山,占據清水,連忙由天水郡治上邽縣東出,其中王擢率兵三萬,楊初率兵四千,共計三萬四千人,屯駐於略陽縣。
略陽縣位於略陽川水與渭河的交彙處,略陽川水又稱清水河,發源於清水縣隴山。
王擢、楊初移師略陽,也是為了防備桓熙沿河穀南下。
而桓熙也正有意與二人在略陽打一場會戰。
按理來說,桓熙完全可以授意朱序在與仇池的邊境上駐軍,逼迫楊初回援。
但好不容易引蛇出洞,哪有將人嚇跑的道理。
隴南屬於山地,仇池之所以能夠存係到現在,也與地勢易守難攻有關。
桓熙既然有意全取關隴,自然不會放過盤踞隴南的仇池國,與其讓楊初退回去,依山而守,自己帶著將士攻山,倒不如在略陽摧毀仇池的有生力量。
晉軍並未在清水停留,第二天便沿著河穀南下。
正當隴右大戰即將打響的時候,王擢求援的使者這才帶著桓熙的檄文,來到涼州。
“豎子安敢欺我!”
張重華將抄寫有桓熙檄文的紙張撕得粉碎。
胸口起伏不定,盛怒難消。
王擢的使者趁熱打鐵,請求張重華出兵救援。
且不說桓熙的這篇檄文激怒了張重華,就算沒有這道檄文,王擢已經歸附自己,張重華焉能見死不救。
但究竟該以何人為將,張重華陷入了猶疑之中。
若是換了以前,那也不用多想,直接拜謝艾為將,相信他必能如之前一般,不負自己的期望。
可如今二人的關係出現了裂痕,謝艾都被打發去了酒泉,鎮守西陲。
姑臧城中,也流傳著謝艾因此心懷怨恨的流言,這當然是出自王猛的手筆。
用間也是軍事手段之一,否則《孫子兵法》也不會有《用間篇》的存在。
倒不是桓熙、王猛畏懼謝艾,而是明知道謝艾是當世名將,而他與張重華之間又起了嫌隙,桓熙、王猛自當多加利用,以使前涼舍棄謝艾,改用他人。
張重華自然也聽說過那些流言,難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自覺如果自己是謝艾,在立下這麼多的功勞後,卻遭受如此對待,必然會心生怨恨。
因而,對於是否以謝艾為將,張重華實在難以決斷。
隻是桓熙出兵秦州,太過緊要,群臣紛紛請求張重華重新起用謝艾。
正當張重華架不住群臣相請之時,他的庶出兄長,長寧侯張祚冷笑道
“莫非涼州無人,就離不得謝艾不成,長此以往,隻怕涼州軍民隻知有謝艾,而不知有大王。”
王猛不曾派人收買張祚,但並不妨礙張祚出言阻止謝艾再度為將。
張重華大驚失色,俗話說,功高震主,謝艾目前就是這樣的情況,哪怕他什麼都沒做,落在張重華的眼裡,都是不容忽視的威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