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熙與周楚也算舊相識了,當初周楚跟隨其父周撫前往江陵拜謁桓溫,被留在了桓溫的幕府,與桓熙共事。
故友重逢,周楚在禮節上拘束了不少。
“末將拜見世子。”
桓熙雖然受封京兆郡公,但對於桓溫的僚佐來說,稱呼世子更為妥當,這代表了桓熙是桓溫基業的繼承人。
“一彆數載,想不到元孫(周楚)越發威武雄壯,頗有周刺史之風。”
桓熙笑著將周楚扶起,不論二人的私誼,就衝著他父親周撫為桓氏鎮守蜀中數年,兢兢業業,桓熙也不能待慢了他。
二人寒暄過後,始終寸步不離,跟隨在桓熙左右的鄧遐這才湊上了話
“元孫,不知叔父身體近來可好?”
原來,鄧遐之父鄧嶽曾與周撫一同在王敦麾下效力,王敦兵敗後,二人一同躲藏,周撫的弟弟周光打算捉拿鄧嶽領賞。
周撫一氣之下,與鄧嶽結伴投奔蠻王向蠶,直到朝廷大赦,這才重新出仕。
實際上,周撫的身體也是桓熙所關心的問題,他注視著周楚,周楚笑道
“家父遠在蜀中,而我又在荊州效力,已有數年不曾與他相見,不過聽說家父一頓能吃一鬥米、五斤肉,想來身體還算硬朗。”
桓熙慶幸道
“如此甚好,若無周刺史,蜀中哪得清平。”
周楚連連擺手
“世子謬讚,家父在信中常說,他隻是蕭規曹隨,蜀中能夠大治,此皆世子之力。”
三人在一起說了好一會話,隊伍這才重新出發,桓熙不再乘車,改為騎馬,周楚、鄧遐一左一右,稍稍落後些許,不敢與他並駕齊驅。
途中,桓熙孜孜不倦的向周楚打聽著南方的消息,雖然他也一直在與郗超保持通信,但書信往來,終究不如耳聞細致。
在桓熙北伐的日子裡,南方發生許多大事,譬如振威護軍蕭敬文叛變,趁著桓熙入關,而周撫親率將士坐鎮益、梁邊境的機會,企圖攻殺征虜將軍楊謙,占據益州。
好在周撫早有防備,桓熙邀他出兵時,曾在信中言之鑿鑿,斷定蕭敬文有反骨,提醒周撫多加防備。
最終,蕭敬文計劃失敗,被楊謙所殺,傳首建康。
周撫不知道桓熙怎麼就能通過當日在成都的匆匆一麵,斷定蕭敬文有異心,隻是相較於桓熙如今取得的成就,這點識人之能,倒也不甚出奇。
如今,周撫正在益州為桓熙招攬獠人北上,移民梁州,但還是收效甚微,畢竟益州同樣也是地廣人稀,現今也正在推行均田令。
荊州沒有均田的基礎,但益州有,既然在蜀中就能分到田,誰又願意千裡迢迢趕赴梁州。
桓熙此時也對獠人北上不抱期望,為今之計,隻能想方設法在荊州招募些民眾隨他返回雍州。
隊伍沿途經過南陽、博望、新野,來到漢水之濱。
桓熙並未直接在江北坐船,沿江而下,直驅江陵。
他渡江來到襄陽,特意在城中歇腳,要留宿一宿。
聽聞桓熙入城,全城百姓蜂擁而至,爭相一睹這位年輕諸侯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