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也知道一頓飽,和頓頓飽的區彆,江南的條件,不適合馬匹繁育,如果桓熙能在關中大興馬政,將來自己又何愁沒有足夠的軍馬驅使。
他點頭應允道
“既然如此,就照你說的辦。”
三言兩語間,桓熙損失了一萬五千匹軍馬,但這也是他們父子交易的條件,桓熙提醒道
“父親,移民之事”
桓溫笑道
“為父準了。”
軍馬對於桓溫來說是稀缺資源,但人口就不是,光是荊州就有不下四十餘萬戶,接近桓熙治下之民的倍數。
況且,肥水不流外人田,說到底,二人也是父子,桓熙在關中麵臨的人口困境,桓溫並非不知道,既然從桓熙手中撬來了一萬五千匹軍馬,自當為他大開方便之門。
然而桓熙卻已經不滿足於雍州僑民,在江南,人口哪有戰馬精貴,襄陽郡的雍州僑民,滿打滿算,也隻有一兩萬戶,怎能彌補得了桓熙的損失。
“父親,孩兒還想在荊州招攬部分流民。”
桓溫聞言皺眉道
“連帶雍州僑民,你想帶走多少人口?”
桓熙大著膽子伸出五根手指
“五萬戶。”
桓溫並沒有立即拒絕,桓熙見狀,趕忙趁熱打鐵
“父親,孩兒帶走五萬戶,並不等同於父親就損失了這些人口,他們在北方,還是得為我們桓氏繳納賦稅,聽從征調。
“我們父子本為一體,榮辱與共,若是關中人丁興旺,得以複興,父親也將因此受益。”
儘管桓熙說得誘人,但實際上,桓溫對於雍、梁、秦三州是插不上手的,這一次,若非桓熙有求於自己,隻怕也不會輕易讓出軍馬。
二人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進行了切割。
縱使是父子,也得明算賬,桓溫沉吟道
“三萬戶,為父許你從荊州帶走三萬戶。”
桓熙大喜,之前開口五萬戶,不過是漫天要價,桓溫怎麼可能準許他帶走這麼多的人口。
畢竟桓溫截留賦稅,人口少了,軍府的收入也會相應銳減。
如今得了三萬戶,足以使他欣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關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桓熙唯恐桓溫反悔,趕忙拜謝道
“孩兒多謝父親!”
桓溫挪揄他
“現在可高興了,方才不過是要了你一些軍馬,就向我苦著一張臉。”
桓熙嘿笑道
“孩兒家底薄,哪比得上父親兵強馬壯,自當錙銖必較。”
由於桓溫還有公務處置,桓熙並未久作叨擾,他離開軍府之前,又去了郗超所在的廂房,書吏們識趣的告退。
郗超半開玩笑,半認真地道
“我還以為世子有了王景略(王猛)輔佐,就將郗某忘在腦後。”
郗超雖然人在江陵,但一直有關注北方的消息,桓熙有多麼重視王猛,他也略知一二。
桓熙隨意坐下,不拘禮節的擺擺手,說道
“你我之間,就不用說些這種話了,有誰不知道,你郗景興才是我桓熙最親近的心腹。
“王景略雖有大才,但在桓某心中的地位,又怎能與景興相提並論,我與景興,不僅是府主與僚佐的關係,更是一直將你視為摯友。
“也就是景興如今在父親的幕府任職,若是去了雍州,我對景興的禮遇,必然更勝王景略。”
在北方時,一口一句先生,來了南方,仗著此間沒有外人,倒是直呼起了王景略。
不過,郗超對此大為受用,實際上,他也不是真的要與王猛爭寵,這些年,他在征西大將軍府可謂是如魚得水,桓溫對他言聽計從,正是誌得意滿的時候,又怎會有閒心為了桓熙與王猛的親密關係而耿耿於懷。
桓熙與郗超分享著離彆後的一些經曆,但郗超還是有意無意向桓熙打聽起王猛。
他對王猛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好奇,桓熙也不隱瞞,將王猛是如何殫精竭慮,為自己治理關隴一一告知郗超。
郗超感歎道
“不想,寒門竟也有如此賢士。”
當然,最讓郗超讚不絕口的,還得是王猛激勵將士所用的兩條流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