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無奈歎氣,他現在連管教兒子的權力都沒有了嗎。
反倒是桓熙幫著說話
“母親說錯了,父親的經驗之談,對我也大有裨益。
“若非有公務在身,熙兒恨不得時常跟在父親身邊聆聽教誨。”
桓溫聞言大慰,這麼多年了,兒子終於向著自己一回。
司馬興男也不惱,放下食盒,給桓溫端出一碗補湯,也不再妨礙他們父子對話,退出了房間。
桓溫吹了一下湯水,說道
“不過你這次倒也沒有做錯,王猛坐鎮長安,總攬大權,如今有人構陷他,你就該果斷行事,表明態度,不可含糊其詞,使人誤解了你的意思,致使後方爭鬥越發激烈。
“隻是你回去關中以後,定要安撫士人之心。”
桓熙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士人之心容易挽回,可要是因為優柔寡斷,使後方出現亂子,則悔之不及。
如今他旗幟鮮明的表達對王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些心腹將佐也將因此拋開顧慮,緊密團結在王猛周圍,助他穩定關中局勢。
關中,亂不起來。
桓熙頷首道
“孩兒多謝父親教誨。”
其實,桓熙直到此時也不知道關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隻知道,定是王猛與士族爆發了衝突。
這一突發變故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使他不可能親自攜民北上。
帶著三萬戶百姓,又哪能走得快。
桓熙向桓溫請求道
“父親,孩兒計劃先行一步,鄧遐已經去了武關,還需有一人領兵,為我護送百姓。”
知子莫如父,桓熙心裡在打什麼主意,桓溫問道
“熙兒想要由誰領兵護送?”
桓熙答道
“還請分撥鷹揚將軍周楚五千將士,由他攜民北上。”
桓溫沉吟道
“兵馬可以借,但在護送百姓前往關中後,你不得將人留在長安。”
桓熙也沒指望真的能留下護衛大軍,他道
“孩兒隻留下周楚一人可好?五千將士由副將督率南下。”
桓溫仔細思量一番,說道
“這事你自與周楚去說,他若是願意追隨伱前往關隴,為父自會放行。”
桓熙大喜,當即向桓溫告辭,去尋周楚。
周楚聽說此事,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
就在桓熙決定拋下百姓,先行啟程的同時,關中流言蜚語可謂甚囂塵上。
許多人都在說王猛整頓吏治是假,借機鏟除異己是真。
所謂三人成虎,傳的人多了,假的也能被聽成真的,曾子殺人就是例子。
如今桓熙不在關中,人心不安,就連他的一部分將佐也都開始懷疑王猛的用心,唯有權翼始終在堅定的支持著他。
王猛為了整頓吏治,甘願背負罵名,如今正麵臨著巨大的壓力。
武關又有急報,張琚擅離職守,據說是往江陵告狀去了,所有人都覺得王猛岌岌可危,唯有王猛自己鎮定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