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苻堅態度堅決的拒絕了呂婆樓的請求,但並不代表他就要坐以待斃。
實際上,自從得知桓熙北上的消息後,苻堅就做了兩件事情。
其一是加固營寨,其二是遣使催促慕容儁儘快用兵。
苻堅清楚,如果他與桓熙在聞喜縣擺開陣勢,堂堂正正的打一場大規模的會戰,自己幾乎沒有半點勝算。
主帥的能力,軍隊的士氣,這些都是梁國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如果雙方兵力相差無幾,虞國怎麼能贏。
因此,苻堅一開始就計劃好了,待桓熙北上,虞軍堅守營寨,任其如何在外挑戰,也不應戰,除非桓熙主動來強攻這座被加固的大營。
而苻堅所等待的時機,則是慕容儁在南線取得突破,畢竟梁軍主力都已經被他吸引到了聞喜縣,屆時東垣、安邑、解縣等地空虛,燕軍可以長驅直入。
等到桓熙進退兩難的時候,必定急中生亂,這才是苻堅想要的戰機。
恃強淩弱,隻需要穩紮穩打即可,而作為弱小的一方,就必須要想些彆的法子。
至於苻堅為何不選擇伏擊桓熙,主要是他不認為桓熙會如此大意。
事情也正如苻堅所料,他很快便得到了兩個消息。
其一是桓熙的行軍速度很慢,他每過一地,都要派遣大量的斥候與哨騎搜山,日行不過三十裡,一百五十裡的路程,需得五天才能走完。
這般小心,根本不可能給到虞軍伏擊的機會。
而第二個消息,則讓苻堅始料未及,桓熙北上,隻帶了七萬步騎。
桓熙是一個謹慎的性子,儘管梁軍將士認為虞軍就像一棟破房子,隻需踹上一腳,就會轟然倒塌。
可桓熙知道,自己不能飄,需得保持一顆清醒冷靜的頭腦。
一旦主帥被優勢衝昏頭腦,失去了判斷力,再多的兵,也不夠他送的。
桓熙並未把全部的將士都給帶來聞喜縣,隻帶了包括近衛義從、百保鮮卑在內的七萬步騎。
而將關隴突騎在內的六萬步騎,全部留在了解縣,由謝艾統帥。
這麼做並非是桓熙輕視苻堅,而是因為他清楚,一旦自己傾巢而出,苻堅麵對十三萬梁軍,肯定會選擇閉戰。
在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以桓熙愛兵如子的性格,也不可能主動去強攻苻堅得營寨,雙方便會陷入到僵持之中,也正如苻堅所計劃的那樣,慕容儁便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但現在桓熙隻帶來七萬步騎,給到了苻堅出營交戰的膽量。
同時,解縣有謝艾的六萬步騎,安邑縣有沈勁的一萬精銳步卒,東源縣還駐紮有楊安的五千精兵,作為防守方,總計七萬五千步騎,由謝艾擔任主將。
慕容儁雖有十二萬之眾,但梁軍依靠險要地勢固守,燕軍也很難取得進展。
如果苻堅閉營不出,南北兩線同時陷入僵持,最先支撐不住的,一定是國力最弱的虞國。
因此,苻堅必須要出營與桓熙交戰。
儘管這段時間加固營寨,等同於是做了無用功,但苻堅並不沮喪,他內心反倒有些振奮。
聞喜縣有十萬虞軍,三萬燕軍,合計十三萬將士,接近桓熙七萬步騎的兩倍,占據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
人數上的優勢,便能衝淡虞軍將士對梁軍的恐懼,從而提振軍中士氣,即使在聞喜縣與桓熙會戰,苻堅也有了獲勝的把握。
隻是苻堅並沒有將這種振奮表現出來,他聚集將佐,告知他們這兩則消息,而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