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場合(下)_扼元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扼元 > 第三百八十七章 場合(下)

第三百八十七章 場合(下)(1 / 2)

扼元!

定海軍的核心人員們,大抵都沒把朝廷放在眼裡。初時,這種情緒隻在極私下的場合顯露,但隨著己方的勢力日漸強盛,將士們的情緒表露也就愈來愈直白。

對此,郭寧既不鼓勵,也不阻止。

不鼓勵,是因為定海軍尚需低調,眼下還沒到扯旗的時機;不阻止,則是因為這種情緒本身,確實是定海軍的軍心所在,遲早有需要其勃發的時候。

但對皇帝本人,郭寧倒並不鄙視。

完顏珣能在中都事變的亂局中安安穩穩坐到皇帝的位置上,本身並非庸人。

他對朝局的控製,對文武百官的監查和猜忌,並非出於性格或才能上的弱點,而是緣於局勢所迫。而他在當上皇帝以後的所作所為,也不是一無是處。

郭寧曾與移剌楚材討論過。大金國這幾年的政局變化,其實和軍事上的變化有著緊密關聯。

早年大金與蒙古廝殺,尚處上風的時候,每隔數年調集界壕沿線各統軍司的精銳,由宰執重將統領,向北剿殺、極於窮荒。

後來蒙古人漸漸形成統一政權,金軍的北進剿殺就越來越難,需要動用的兵力規模越來越大。但朝廷的整體思路,仍然是集結全國的勁兵猛將,在界壕以北的草原上決戰破敵。

這個思路撞上了統一以後強悍異常的蒙古軍隊,結果在野狐嶺和密穀口兩次大會戰中,造成了數萬數十萬人規模的潰敗,金國的野戰精銳被一掃而空,中原、河北各地的人力資源損失慘重。

此後金國和蒙古攻守易勢,金國的朝廷中樞便不再有能力組織先前那種大規模的軍隊。在貞右元年的戰事中,朝廷的軍事權力,更處於不斷滑落到基層的過程。

一向以來,大金各地的總管府、節度使府兼領軍政事務,但這批總管和節度使們,有相當數量死在了此前野狐嶺和密穀口的慘敗中。而作為輔弼的轉運司、提刑司等機構,也隨著蒙古人的入侵,被打得稀碎。

所以從大安三年開始,大金地方軍政人選的任命,就陷入了失控狀態。

中樞幾乎不能及時填補地方的官員空缺,而縱使遣出人手填補了空缺,這些官員又不得不自行其是,與中樞形同隔絕。

比如說,按照製度,地方軍將發兵三百人以上或征兵,都需要尚書省奏請虎符,近侍局交付虎符,尚書省再備錄聖旨,然後專使攜符信馳送至彼。但實際上當著蒙古人鐵騎縱橫,誰有時間候著朝廷旨意?

無論是麵對蒙古人的最前線還是後方,各處鎮守軍將和地方豪傑,全都在自家簽軍、自家征糧、自家打仗,自家修建堡壘,衛護鄉裡。

這種情況下,朝廷中樞和皇帝本人,在決斷軍政大事的時候,就處於一種極度茫然和失控的狀況。

皇帝的視野隻能及於中都城牆之內,出了城牆,一切全都是混沌和未知。

聽說哪裡打輸了?怎麼輸的?輸成什麼樣了?不知道。

聽說哪裡打贏了?怎麼贏的?贏在了哪裡?也不知道。

在這種失控局麵下,任何指揮、調度都成了空談,皇帝能做什麼?敢做什麼?

自古以來,每當外敵強盛、皇綱失統,這種局麵必然發生。如果擺脫不了這種局麵,皇帝或者中樞就彆想有所作為;既然皇帝和中樞毫無作為,地方又怎麼會尊奉中樞呢?如此一來,大金國就勢不可擋地走向分崩離析。

皇帝想要擺脫這種局麵,手段無非三條。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中樞拔擢有能之將、忠勇之士,重組可戰之軍。

可惜女真人的武風衰頹非止一日,地方上的女真鎮防軍全都爛得不成樣子了,而中都城裡的女真都統、猛安、謀克雖然超過萬數,敢於出城廝殺的卻少得可憐。更不要提朝廷缺乏錢糧,也難支撐組建新軍所需。

這個辦法看起來很美,全然辦不成。

其次的辦法,便隻有廣設將帥高官,眾建籓籬以分大將之勢;然後以近侍為耳目,以耳目製臂膀。



最新小说: 浪在江戶那些年 神級主播,從救下大蜜蜜開始! 天師造孽 都市無雙醫聖 滅門後,他成了最後的茅山天師 遠行的路 副本boss戀愛腦,嬌嬌寶快跑 緬北歸來,哥哥痛苦流涕求放過 從程序員到陣道仙師 讓你當反派,怎麼主角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