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袁舒知連忙拆開封條,隻見這卷子白紙黑字,是精工細印出來的。和“澳書”相仿,隻不過開麵是和報紙一般大小。
他先在“彌封線”上填寫了自己的名字和考號,這才開始讀題。
上午是行測卷。第一部分是常識,考的就是考生到底是博覽群書還是隻是抱著那幾本四書五經。袁舒知看著題目,頭上汗水不禁滲了出來這對他來說並不簡單,自己雖然也算是讀過不少雜家的書,但是絕對稱不上博覽群書,而且有不少還涉及到澳學僅僅閱讀領會題目就他感到吃力。
不過袁舒知知道彆人並不比自己強多少,自己至少借讀曾卷的公考輔導書,漲了不少澳洲知識,想來比起那群子死讀書的家夥要好上不少。
常識第一題是一題辨彆區位優勢的題目。試卷上有一張平麵地圖,請考生根據合理的城市規劃,圖中1處最適合建。
甲化工廠乙鋼鐵廠丙造紙廠丁自來水廠
這題若沒有讀過公考輔導書,那就隻有亂蒙了。因為本地這四種廠對於市民來說都是聞所未聞,更彆說還要說出個子醜寅卯來了。
袁舒知慶幸自己看過輔導書,大約知道一點毛皮,馬上選出了答案,上遊自然是水廠。
後麵的常識題對袁舒知來說就簡單多了。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觀點與之屬於同一學派的是:
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乙“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丁“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這一看就是我至聖先師儒家的觀點,答案是呼之欲出了。
常識題袁舒知連蒙帶猜花了20來分鐘做完了。接下來是言語理解,這是袁舒知的強項。
言語的第一題是
以張居正為領袖的改革派曾給偽明帶來富國強兵的希望,而經其手製定的各種政策卻讓如今的偽明社會更加不堪重負。正因如此,多年來,張居正頭頂變換著救國、誤國等多頂帽子。對這樣—個複雜的曆史人物,隻有給其一個更為精準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讀他的所作所為。而在如何定位上,諸多史學家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論事,隔靴搔癢,霧裡看花。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甲讀者難有儘興之感
乙有失公允之處頗多
丙真正的佳作甚為罕見
丁難以摘掉這三頂帽子
這一題對偽明前相的評論倒是看樂了袁舒知,袁舒知笑了笑忙正定了自己,聯係了下上下文很快選出了乙項。
這部分對他這樣有長期閱讀作文功底的舊讀書人來說幾乎就是送分題。但是有些題目涉及到立場態度。如何選擇“正確答案”就要看來應考的考生能不能領會元老院的“精神”了。這其實也是這次考試中元老院最為看中的一點。
知識可以學,唯獨這立場卻是必須明確的。不管真心假心,這些未來的公務員要旗幟鮮明的擁護元老院的領導,自覺維護元老院的立場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
好在考生們都是久經時文考試的,對此類的考場的“風向”都是比較明白的。所以這部分因為“立場問題”失分的人極少。
就這樣言語理解也很快被袁舒知答完了。
第三部分是數量關係,這是舊文人最害怕的題目。雖說算術在讀書人中間亦不算太冷門,但是對此有較深研究的人很少。袁舒知在曾卷的輔導下突擊學習了一些,還算能嘗試一番。他定睛一看第一題的題目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嗬,是一題雞兔同籠。這題目在傳統數學中算是很常見的一道題目。袁舒知讀過《孫子算經》大概記得解法。他當即算得
用腳的總數除以2,也就是94÷247(隻)。假定每隻雞都是一隻腳站著;而每隻兔子都用兩條後腿,像人一樣用兩隻腳站著。這樣在47這個數裡,雞的頭數算了一次,兔子的頭數相當於算了兩次因此從47減去總頭數35,剩下的就是兔子頭數12隻。有12隻兔子當然雞就有23隻。
曾卷教過他一種澳洲算法,叫做“代數”,設艾克斯。袁舒知當下就用這股又驗算了一遍設兔有隻,則雞有35)隻。列一元一次方程式解得雞351223隻)。兩相符合,他的信心大增。
然而下來的題目就難了,幸虧他的傳統算學略有底子,加上又惡補過些澳洲算術,數量關係雖然做得磕磕絆絆但是好歹都做完了,並且還有意識的放棄了一些完全理解不能的,反正彆人肯定也不會。
做完數量關係,袁舒知開始做比較難的邏輯推理了。袁舒知老是懷疑當年在崖山出海的大人物中有墨家學派的傳人,之所以澳洲人這麼貶斥儒學,八成也是因為到了澳洲後什麼都得白手起家,這讓精於匠造的墨家學徒掌了大權,因此這澳洲人的科舉處處透著墨家學派的味道,袁舒知想起那澳洲人無父無君的樣子愈發覺得自己猜測是正確的,不過他轉念一想,哼?!無父無君?這偽明崇禎又何嘗把我等螻蟻看成子民,還是趕快做題跟著元老院走!這邏輯推理第一題是圖形題。乃是一個解體展開的紙盒子,求四個答案中哪一個是它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