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吃到嘴巴裡,就是有一種“平庸”之感。
薑妙對自己還是不錯的,每周總會去些精致有口碑的餐廳打幾回牙祭。但餐廳的飯菜即便好吃,也是“餐廳的味道”。
薑妙上一次吃到家常味道的飯菜,還是上大學前的事了。
薑妙記得很清楚,收到錄取通知的那天,張雅女士給她做了一桌菜。
在這個科技產品可以包辦幾乎一切家務的時代,除了職業廚師之外,對普通人來說,烹飪已經不再是日常技能,而是一種生活情趣,一項業餘愛好。
張雅女士工作能力十分出色,業餘時間發展出了烹飪的愛好。大約因為對這項愛好灌注了熱情的緣故,她做的飯相當好吃。
張雅女士也是一個會對自己很好的人,隻要不太忙,她都會選擇自己做飯。菜肉都是商家處理好了的半成品,所謂烹飪隻是下鍋炒而已。
張雅女士也不用大多數人每天使用的可降解一次性碗碟,她有幾套精美的瓷器,都是收藏級彆的。用這種精美好物吃飯所獲得的生活品質,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薑妙和張雅女士一起生活的那十五年,真的過得很好。
在薑妙上中學的時候,張雅女士提出要教她做飯。
真巧,薑妙上輩子的老媽也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想教薑妙做飯。薑妙懶得學,在學校有食堂,不想吃食堂還有外賣。最重要的時,反正回到家有老媽做飯。
老媽永遠都在那兒,不是嗎
薑妙老媽常常恨鐵不成鋼地說“你呀,遲早得嫁人。到時候我看你怎麼辦總不能讓人家男的做飯吧”
薑妙最不服氣的就是這句話了。憑什麼男的就不能做飯了憑什麼做飯就是女人的事她一路讀到博士難道是為了給彆人洗手作羹湯的嗎
那時候總還會因為這個和老媽拌幾句嘴,最後憑著牙尖嘴利把老媽嗆得沒話說,換來老媽惱羞成怒後不痛不癢的兩巴掌拍在胳膊上。
那時候薑妙已經漸漸被社會逼成了不婚主義,反正不打算結婚,內心裡一直以為和老媽這樣笑笑鬨鬨的會是一輩子。
誰知道還沒到三十,就被一場爆炸給炸到了星際時代呢。
時間飛流幾千年,投胎趕上一個獨立、自強又不婚的媽媽,竟然也想教她做飯
薑妙當時便堅決地拒絕了。
張雅女士勸過她“烹飪是一項情趣,學會了,將來能大大地提升你的生活品質。”
薑妙心裡麵其實雪亮。
張雅女士的確是好心,想教會她一項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質的技能。但推動她做這件事的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卻是張雅女士已經不耐煩做撫養人,起了想甩脫她的心思。
薑妙是在清理家用智腦的時候發現的。在選擇刪除項的時候她看到了張雅女士的使用痕跡她曾經詳細地查詢過關於將未成年優選者的監護權轉給校方的具體事宜。
薑妙猜測她之所以沒那麼做,是因為薑妙在幼兒園和小學時期的兩次跳級,將她的監護周期縮短了三年,以及最重要的是,如果放棄這麼優秀的孩子的撫養權和監護權,將不再能享受到後期薑妙能帶來的豐厚回報。
對張雅女士來說,這就太不劃算了。所以她的理智強壓下了她的不耐,堅持住了最後幾年,終於使這一次的育兒投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看透了這一切的薑妙,在麵對張雅女士想讓她學習烹飪的規勸時,隻任性地回複了一句“我不”
然後抿緊唇,一言不發。
這一點點小任性,被張雅女士看作是青春期的叛逆。
烹飪是愛好,是格調,是情趣,不是生存或生活技能。張雅女士提了兩次,薑妙堅決不學,她翻了翻撫養人寶典裡麵青春期的章節參考了一下,看到裡麵說儘量不要和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對著乾,她便也就不再提了。
於是後來的後來,也就是現在,薑妙常常在咀嚼著料理機全自動製作出來的標準化飯菜時,感到後悔。
薑妙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通過了測試,直接跳級去了初級學校讀一年級。
這時候她才知道社會上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一個公民綜合考察評分體係,囊括了智商、健康、學業、社會信用等方方麵麵。
她的這一次跳級,顯然使自己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加分,並且惠及了她的父母。
張雅女士很高興地給科索先生打了電話,科索先生在一個不是探望日的日子裡特意上門,三個人一起去餐廳慶祝了一番。
從兩個人飯桌上的談話中,薑妙了解到,因為她的跳級,張雅和科索都獲得了加分,主要加在了養老金權數和減稅係數上。
薑妙此時已經不感到意外了。
像張雅女士和科索先生這樣稱得上事業有成的白領精英,會肯放下工作花時間、花精力生育一個孩子,除了人類自身的繁殖欲驅動之外,果然更主要的是因為政府給出的各種補貼和獎勵。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