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江山本就應該屬於他的,玉兒也是屬於他的,誰也不能奪走!
隻是現在他已經登基,這樣成事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到時候不免要再編一個由頭。
送走了丞相,逍遙王對著愛人贈與的玉佩又陷入了相思。
————
陸嶼在宮中收到左丞相的紙條,有些驚訝,原來異族是逍遙王勾結來的,怪不得原主上輩子被殺了個措手不及。
想必上輩子逍遙王得兵權後,邊關的八萬異族就撤了,反正原本的守城君就有五萬,真攻打的話,消耗戰力不說,等五萬援軍一到,連協議的城池也沒了。
所以逍遙王才在這麼短時間攻破了皇城,也不怕內憂外患!
原本這個時候,皇後自縊而亡,原身調查後發現皇後是無辜的稍微內疚了下,幫著處理了“真凶”。
然後原身又繼續心安理得地寵愛玉妃了,畢竟在原身原本看來,雖然他也不舍得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更期待的是他和玉妃以後的孩子。
而皇後沒了,他可以給玉妃更好的地位,給以後他們的孩子更名正言順的名分呢!
所以他還挺著急著立玉妃為後。
左丞相自然反對,雖然調查皇後落子事件與玉妃無關,元凶珍妃已經被皇帝處死,可要不是玉妃太受寵,女兒也不至於喪子之痛下誤會了她而懲罰她,以至於被打入冷宮,心灰意冷……間接害死女兒的人怎麼能當皇後呢?
雖然所以籠絡了一批女兒待字閨中的大臣,建議皇帝大選,暫不立後。
原身當時就火了,心裡覺得左丞相雖然有功,但是他按承諾娶他女兒為後已是君恩,然他女兒自縊也不是他故意逼死的,怎麼這個老頑固竟然恃寵而驕,開始逼迫於他!
當然原身不能直接處置左丞相,畢竟朝堂剛剛穩定,大樹倒了又會刮起大風。
所以原身大怒難消之下就處置了好幾個跟風反駁他的小臣子,一意孤行要立玉妃為後。
而丞相心灰意冷之下竟決然辭官。
不想暴虐的凶名就開始在民間流傳,然後越是打壓暴虐之名越盛,給了逍遙王起事的名頭。
當然在陸嶼看來,這個暴虐之名估計也和逍遙王脫不開關係。
既然逍遙王想要起事的名頭,那不妨送他一個好了!
於是所有官員都知道最近皇帝不怎麼待見左丞相。
看著左丞相吃癟,有不少與丞相不對付的官員暗暗嘲笑,皇帝擺明了是不想查,想給後宮那位留位置呢!
誰都知道自從那位進宮皇帝寵的都沒邊了,各種珍寶貢品往那裡送,就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月亮也摘下來送人家呢!
實際上最近陸嶼確實往玉妃宮裡送了不少好東西,因為不想整天去熱臉貼人家冷屁股,又得讓人知道他還是把她放心尖尖,隻得表現得朝堂事多繁忙沒時間,隻能抽空去望望的樣子。
畢竟冷臉美人不是誰都吃得消的,偶爾看看還行,看多了鬱氣於胸,怕影響食欲,哭臉!
自從陸嶼特彆勤於政事,有時候見解獨特讓許多原本先帝留下的老臣班子都忍不住讚歎。
這可是讓逍遙王有點心焦,本以為從小沒有好好受過帝王教育,通曉帝王之術至少還得好久,沒成想是個有心機的,以前怕是藏拙呢,扮豬吃老虎做得可是比他還厲害了!
終於等到某一日前線傳來八百裡加急,異族大軍集結八萬大軍逼近邊關。
逍遙汪的一顆心總算鎮定下來。
護國大將軍仍和劇情一樣因舊疾複發不能出戰,朝堂上對於派誰出戰引發了劇烈的討論。
後宮裡冷情的玉妃也突然的熱情了起來。
陸嶼想,原身也是當局者迷了。
玉妃這麼明顯的不同以往的態度都沒有起疑,反而以為自己的真心打動了她呢。
當第二日皇帝宣布禦駕親征的消息時,滿朝嘩然。
“皇上三思啊,邊關多有危險,萬萬不可啊!”這是忠心的老臣子們的勸告。
“皇上聖明,北地危險不說,此戰若起必是幾月之久,朝堂初定,皇上若離去,誰能堪當大任呢?”這是理智的文臣諫言。
“皇上不可啊,皇上剛即位還未有子嗣,萬一有個閃失,可如何是好呢?”這是皇嗣血脈為重的世家老臣的擔憂。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