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農耕帝國6_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 53 章 農耕帝國6(2 / 2)

等到自己的歸期到達之時,陳振龍借著上船搬運貨物的機會,順利把番薯藤編進了帆船絞繩裡。

陳振龍上去時,西班牙人檢查了他的所有行李和他自己,根本沒檢查帆船上的絞繩。

最終,陳振龍終於把番薯偷渡回家鄉福建長樂。

“真是不容易想要個海外的農作物比要命還難”朱棣看得差點不敢呼吸,生怕這陳振龍失敗。

雖然看天幕特意標出的時間,他知道不是自己在位時期,但惠及後世子孫也好。

“父皇,天幕說這番薯原產地是美洲,美洲好東西真多。”朱棣的胖兒子朱高熾使勁暗示。

朱棣伸手揉了揉胖兒子的胖腦袋“父皇知道,讓鄭和去,知道父皇隻怕你摳門得很,等你登基後舍不得讓鄭和出海。”

朱高熾摸摸鼻子“以前是不知道美洲這麼多寶貝,現在知道了。”

朱高煦看著兩父子三言兩語仿佛已經確定了未來繼承人的位置,心裡不服,冷笑“嗬,美洲是鄭和想去就能去的嗎,你們知道美洲在哪裡嗎”

朱棣“”

朱高熾“”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高煦腦門上“再潑冷水就讓你替鄭和去。”

朱高煦梗著脖子“去就去,說不定我把美洲打下來,在那邊也建立個大明”

朱棣和朱高熾齊齊目光

詭異地看向朱高煦。

彆說,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朱棣想忽視也難,但是讓他親自對自己同樣寶貝同樣善戰的兒子下手,朱棣也做不到。

但如果做藩王,朱高煦在父親在位時都不服,父皇不在位之後豈不是立刻反

前麵還有個靖難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樣學樣。

但是讓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朱棣改拍為溫柔地撫摸,摸得朱高煦頭皮發麻“父皇怎麼了”

朱棣笑得也溫柔“沒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會好好關注美洲,把這個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帶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廣開來嗎當然沒這麼簡單,每一個外來的農作物進入本土都需要馴化適應,這個過程同樣是陳家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振龍之子陳經綸,幫助父親種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養死這來之不易的番薯。

此時的陳振龍已然年邁,除了幫助和指點,自己心裡也沒底。

還好4個月後,番薯成熟了。

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讓陳振龍終於實現了給家人吃上番薯的心願。

滿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陳振龍沒有忘記其他福建的父老鄉親,主動找到福建巡撫金學曾,向他推薦番薯。

當時,金學曾還有些猶豫,讓陳振龍先繼續實驗種植;

第二年,福建大旱,四處饑荒,金學曾考察番薯的確適合福建種植,而且成熟快、產量高後,迅速開始在全省推廣種植番薯,並且任用陳經綸為門下士。

陳經綸在推廣番薯時,遇到了蝗災。

陳經綸急忙去想辦法滅蝗蟲時,無意間看到白鷺在吃蝗蟲,頓時起了用家禽來滅蝗的念頭。

但是白鷺很難養殖,陳經綸轉向同樣喜水的家禽鴨子,並且開始養鴨子試圖馴鴨滅蝗。

陳經綸之曾孫陳以柱繼續實驗,開始嘗試在鹽堿地上種植番薯,並且種植成功,鹽堿地也因為番薯煥發新的生機。

天幕先是放出高產量的紅薯地,到了豐收的季節時,農民去拔出地裡的紅薯,一拔出現一大把的塊根,看著就格外喜悅。

尤其是看到紅薯的各種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濺;

削皮後直接上鍋蒸,軟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裡一邊做菜一邊烤紅薯,烤的皮黑黢黢,結果裡麵黃燦燦,吃得人一邊喊燙呼氣一邊停不下來的吃著。

“看起來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齊齊看著紅薯咽口水。

有經驗的老農手裡的蒲扇都顧不上搖了“難怪說產量高,一根苗下麵這麼多這麼多”

還都那麼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這紅薯在美洲,美洲在哪裡”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賓也好,這菲律賓在

哪裡”

他們也好想要,

好想吃

到清朝時期,

陳家的“鴨兵捕蝗”走向成熟,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九振,去安徽蕪湖滅蝗,去各地滅蝗。

後來,陳經綸的五世孫、陳九振的弟弟陳世元寫書金薯傳習錄治蝗傳習錄,開始正式推廣華夏養鴨治蝗技術。

乾隆年間,陳世元80歲高齡在河南傳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風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說,哪怕是我們現代,吃番薯、使用鴨兵滅蝗時,都得感謝陳振龍這一家人,幾世幾代的研究和推廣。

萬曆年間,年邁的陳振龍看著天幕,眼淚濕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賓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種嘗試帶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廣時的忐忑。

最終,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親,天幕在說您”

年輕的陳經綸剛想拍拍父親馬屁,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還在說我還有我的兒孫後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陳振龍笑中帶淚,非常欣慰,“沒有辱沒我陳家人的名聲”

此時,廣東吳川人林懷蘭看著天幕嘟囔“我也從越南帶回了番薯藤,在我們廣東推廣,天幕怎麼不誇我”

說完他有些惆悵,“也不知道後世人還記不記得我。”

虎門人陳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繼續忙活手裡的事。

他同樣從越南帶回番薯,也開始在家鄉種植普及。

這樣的好東西,誰不會想往家裡帶呢,不管是在越南還是菲律賓,再艱難也得帶回來。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兩人頓時集體驚喜起來。

原來,後世還真記得他

除了陳振龍,吳川人林懷蘭、虎門人陳益同樣帶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開始普及,他們都可以被稱為“華夏番薯之父”

後世為了紀念他們,為他們修建紀念館、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東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著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產,甚至還有美味的優勢,不得不慶幸有天幕在,他沒真得實施海禁。

隻是開了海禁,朝廷還沒做什麼,出海謀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東西往家鄉帶,這就是華夏人的本能。

好東西帶回家鄉,然後造福父老鄉親。

有能力之後,又開始往周邊傳播,造福整個國家,造福華夏所有的子孫後代。

朱元璋欣慰地點點頭,再看自己那麼多兒子,突然眼神嫌棄百姓都知道把好東西往家裡帶,這群廢物兒子們,隻會往家裡帶麻煩

兒子們

父皇的眼神怎麼又開始殺氣騰騰了,又哪裡惹他生氣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產量不必說,為什麼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隻

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對於百姓來說費錢費力

但是花生不一樣,花生含油量極高,甚至最初是作為中藥來推廣的,對於當時普遍以素食為主的大明百姓來說調和脾胃補充營養簡單又有效,生吃就可以。

天幕再次放出花生的模樣。

一棵同樣是帶出一大串,剝了泥巴,現場就可以生吃。

幫忙乾農活的小孩彎腰摘了一顆花生,把泥巴在身上擦了擦,輕鬆撥開殼,露出裡麵粉紅色的顆粒果實,往嘴裡一扔,吃得美滋滋“好嫩甜的”

旁邊大一點的孩子有些挑剔“我不想吃甜的,吃膩了,我想吃鹵花生。”

家人在旁邊笑眯眯看著也不阻止“行,晚上回去就給你們做,鹹的甜的都有。”

一家人開始收拾花生,就坐在地裡,一把一把的從地裡拔出來,小孩力氣不夠拔就幫忙摘,把花生摘到竹筐裡,一邊摘一邊往自己嘴裡吃。

眼看著花生如此方便采摘,就連食用同樣簡單易得,聽起來小孩也喜歡,說明生吃也很美味。

不單是前朝的百姓,前朝的帝王們也羨慕了。

嬴政狠狠握拳“讓墨家研究造船,大秦終有一日能抵達美洲”

夏無且同情地看一眼墨家巨子僵硬的身體自從天幕降臨,他們的工作量劇增,他這個太醫如此,墨家也逃不過。

劉徹大聲問天幕“這花生又是從哪裡來的難不成也是那美洲”

美洲這麼多好東西,快把地圖給朕啊啊啊

李世民眼神深情地看向大臣們“你們說,朕鼓勵百姓自己去尋找新農作物有沒有用”

外來的番邦再好,哪有自家百姓好,這陳家人不知道在大唐有沒有祖先,大唐很需要這樣的百姓

武曌響起天幕提過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伊麗莎白女王和維多利亞女王等幾位女皇,她們開疆拓土的功勞讓她難以忘懷,甚至在宮中特意供奉了畫像和功績,讓自己學習敬仰。

聽到美洲這麼多好東西,武曌再次打起番邦的主意“召集各國擅長製船者,還有善水者,曾經有過出海的船員重賞”

其他女皇可以開疆拓土,她也可以

等她在海外打下新的疆域,看大臣還有什麼廢話可說,再廢話,全給扔美洲去。

還有棉花在明朝的耕種更為普及,元朝時期黃道婆改良了棉紡織機,讓鬆江府從此衣被天下。到明初的時候,百姓不再被凍死,也進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強行推廣種植棉花“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這一條措施讓家家戶戶多了保暖的衣物,即使是麵臨小冰河期更為寒冷的冬季,也更少凍死。

荊咕特意去黃道婆紀念館參觀過,拍下了幾幅照片。

紀念館展廳裡,樹立著黃道婆的雕像,在她身後的大堂上,寫著後人為她書寫的紀念

對聯。

上聯“緯地經天棉植見慈恩一方衣被”

下聯“梯山航海機聲垂教澤千載馨香”

橫批是“衣被天下”。

展廳還有黃道婆的生平介紹,講述她從童養媳逃難到海南崖州,從海南黎族人那裡學到紡棉技術後回到家鄉回饋鄉裡的故事。

在展廳中央還陳列有腳踏式三錠木工紡車、織布機等紡織工具,這正是黃道婆學習新紡棉技術自己融會貫通後改進的織布機。

“女子在紡織一業果真是有天賦,需要更加發揚光大才是。”宋朝時期,劉娥聽著天幕對黃道婆的介紹,忍不住想起自己。

同樣是出身低微,同樣是婚嫁不由人,但最終沒有放棄,堅強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采。

劉娥看著那亮堂的黃道婆紀念館,笑著問負責記錄的官吏“看清楚那棉織布機沒有畫下來沒有”

元朝離他們宋朝這麼近,而且大宋也有木棉,完全可以學。

“畫下來了畫下來了”大臣也顧不上太後有沒有什麼野心,這木棉大宋也有,隻是因為采摘和去棉籽的技術不夠,大宋不普及。但是既然聽到天幕說木棉是保暖好東西,不重視是傻子。

畫完紡織機,大臣還有些惆悵“裡麵的機械看不到。”

“能畫多少是多少,讓織女繡娘們去研究,她們定然懂。”劉娥淡淡道,“把黃道婆的畫像也供奉起來,我們用了人家的技術,不能忘恩負義。”

這一次大臣們都沒反對對方是一女子,男耕女織,這黃道婆在紡織一事上造福萬民,理應如此。

明朝不僅在農作物的種類上更豐富,還發明了桑基魚塘。

南方三角洲的桑基魚塘,足以媲美現代的混合農業。

農民們先將低窪地深挖城魚塘,把低窪地的泥土放置在魚塘四周作為地基,種上桑樹,再用桑葉養蠶,蠶屎養魚,魚塘底部的泥又可以取出來肥沃桑樹,如此循環利用,兩利俱全,十倍禾稼。

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儘管明清是華夏古代人口增長速度最為迅速的時期,農業技術卻是停滯不前。

儘管明朝有徐光啟,在萬曆年間就寫下了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多種農書,他還精通科學、軍事等,十分全才;

儘管明朝還有宋應星,在崇禎年間那樣的王朝末年寫下了天工開物這樣一本科學巨著,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從華夏到歐美日本等多個國家,宋應星還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但是為什麼,明朝的百姓依然那麼貧窮,明朝的農業科技不但停滯甚至退步

徐光啟微微笑著“全才,看來天幕還算欣賞老夫。”

他的門人陳子龍笑嗬嗬吹捧“何止是欣賞,明顯是十分喜愛”

聽到自己的名字,宋應星甚至無法高興起來,他捂住臉,眼淚從指縫裡傾瀉而出,他聲音顫抖著“果然還是遲了嗎”

王朝末年,他生活在王朝末年,果然大明是要亡國了

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給大家看一個我國曆代人均占有耕地的情況

荊咕放出了一個表格

漢朝,元始2年,人口5959萬人,耕地麵積82705萬畝,人均占有耕地數量是138畝;

隋朝,大業2年,正值“開皇之治”時期,人口46019萬人,耕地麵積194442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麵積是424畝;

唐朝,天寶14年,人口達到了的52919萬人,耕地麵積14303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麵積是27畝;

明朝,萬曆6年,人口數6069萬人,耕地麵積70139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麵積是115畝;

清朝,嘉慶17年,人口數達到了驚人的333700萬人,耕地麵積79152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麵積是23畝地。

大家發現了什麼異樣嗎

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耕地麵積越來越少,這隻是因為人多了的原因嗎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最新小说: 東京怪奇物語 嫁頂級豪門顯懷後,前夫他跪著求 頂流男團當保姆,瘋批成員們被她釣成狗 命格盜火者 遊戲入侵初期,你怎麼就滿級了? 苟在廢土:我靠係統種田求生 山村蓋世神醫 朱明夜焰 三角洲:讓你救長官,你直接清圖 三國:我劉諶,三十天拯救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