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5_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 > 第 75 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5

第 75 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5(1 / 2)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西方人甚至曾經因為翻譯出錯,誤以為指南針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因為他們將萍州可談裡的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誤把“甲令”翻譯成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得出結論是阿拉伯海船來往宋朝時使用指南針,是阿拉伯人將指南針技術帶到了華夏。

正高興自己的書在後世的東西方都很暢銷的朱彧聽到這樣的翻譯,頓時一懵

“不會翻譯你彆翻譯啊,我好好的一本書,被你們翻譯成啥樣了甲令分明是朝廷命令的意思,哪裡像人名了”

朱彧與阿拉伯商人多有來往,萍州可談裡也的確記載了當時大宋與大食,也就是天幕中所說的阿拉伯人的海上貿易往來和民俗風情,還有關於宗教的軼事記錄。但是大食人的名字也不是這樣,這到底是怎麼翻譯的

這是個很大的謬誤,因為宋朝時期的阿拉伯商船其實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數百人,當時能來往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海船隻有華夏的海船。

就連阿拉伯人晚了一個世紀以後寫出的著作奇聞錄裡記載,作者穆罕默德奧菲乘船在海上旅行時,親眼看到船長用凹形的魚狀鐵片放在水盆中指示方向。船長還跟他解釋,用磁石摩擦鐵片,鐵片就會具有磁性。

這是最早提到指南針的阿拉伯文獻,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就是北宋武經總要裡提到的“指南魚”。

趙禎連連點頭。

“沒錯,這大食人分明是學得大宋,怎麼能說是大宋學大食。”

想到大宋如今與海外貿易頻繁,趙禎提醒眾人“大宋文化外傳時還是得提醒番客,我大宋的知識可不能總被人誤會是外來文化。”

說到這裡,文臣們就有話說了。

“沒錯,還是得增強番客對大宋的認可度,不如讓他們來學大宋文化”

“選拔對大宋更認可的番客為官。”

眾人一番討論,丞相韓琦輕哼一聲“沒用的,現在不也是這樣,有什麼區彆,那西方人還不是誤會了。讓我說,三人成虎,讓彆人中轉都會傳錯,得自己親自去交易,親自去說”

一句話讓大家齊齊閉嘴。

親自交易,說得容易,誰去

韓琦與範仲淹對視一眼,二人不僅是文臣,也是曾經宋夏戰爭中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有很高威望的武官,人稱“韓範”。

韓琦和範仲淹齊齊上前一步,還有富弼,三人幾乎是異口同聲“陛下,臣請求新政改革”

“這宋朝果然經濟繁榮,什麼都發達。”李世民頗為羨慕。

貞觀年間,國庫窮得很,他身為帝王,行宮除了主殿許多偏殿還是茅草屋頂,後妃和子女也都節衣縮食,皇後也跟著一起受苦。

李世民憐惜地看向長孫皇後,

卻見長孫皇後愧疚地摸了摸李承乾的頭。

不光是帝後節儉,在這艱難的幾年,剛被立為太子的李承乾也要跟著一起做表率。

太子東宮也比較簡陋,太子奶娘幾次提議要給東宮多添置點符合太子身份的貴重裝飾,都被長孫皇後拒絕了。

剛經曆了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不光國庫緊張,李世民的名聲也不是很好,被前太子、太上皇的舊黨盯著,而且太上皇還健在,越發不敢奢靡鋪張,李世民的皇位坐的如履薄冰,後宮的妻妾兒女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長孫無忌輕咳了一聲,示意兩夫妻當著眾臣的麵收斂著點。

李世民從善如流收回視線,接著說起大宋“這宋朝經濟上當時的全世界最富裕,書籍上也不缺兵書,海船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他們為什麼還打不贏番邦小國番邦小國再厲害,後麵入主中原的也不是他們。”

長孫無忌配合道“沒錯,臣記得滅亡宋朝的是元朝,說是蒙古草原民族。”

“嗬,不過是一群菜雞互啄,都垃圾唄。”尉遲敬德不屑道,“也就是在宋朝,若是在大唐,早就挨個滅掉。”

彆說那什麼遼金西夏,就算突厥人搞突襲,他也沒帶怕的。

等過個幾年,遲早把突厥滅掉

明朝同樣說起宋朝,蒙元滅亡了大宋,大明把蒙元趕回草原上,朱元璋連改名字都取含義“誅殺元朝,滅其國器”,對蒙元可謂是深惡痛絕。

“掙得錢用來交歲幣,兵書寫了有什麼用,根本不給將士看,海船得給皇帝海上逃跑,當然得修得好點。”

熟知宋朝曆史的朱元璋冷嘲熱諷道。

朱棣相當自信“大明日後的海船一定比大宋更厲害”

一定能走得更遠

指南針最初傳往西方時,因為不知道指南針的原理,以致於船員根本不敢使用,船長把指南針做成小小的匣子,隨身攜帶,自己私下偷偷看。

西方海船上,一群衣著臟兮兮的水手一邊擦著船上的甲板,一邊在偷偷說悄悄話。

“我跟你們說,船長是個巫師,會把我們送給魔鬼”一個胡子頭發臟成一縷縷的水手,一邊擦地一邊往相熟的同伴身邊湊。

同伴昨晚又喝的一塌糊塗,現在還醉醺醺的紅著鼻頭,不耐煩道“胡說八道什麼。”

臟胡子水手信誓旦旦“真得,我親眼看到船長偷偷做了巫術,拿著類似水晶球的東西,很多次了”

紅鼻子水手被刺激的精神了點,也起了好奇心“真的假的”

“真得,不信下次我帶你去看。”臟胡子靠近了點,身上的味道熏得紅鼻子連連閃躲,臟胡子又靠近,“每次船長詢問了魔鬼,都會要求我們調轉方向,我懷疑,船長想把我們送去作為魔鬼的貢品”

正說話著,海麵上泛起了薄薄的一層霧氣。

海霧雖然濃度不高,但是海麵上本就茫茫一片沒有參照物,看哪裡都是水,起霧之後

尋找方向更艱難了。

紅鼻子有些擔心“海上又起霧了,

看不清方向。”

臟胡子反而興奮起來“走船長肯定要詢問魔鬼,

我帶你去看。”

兩人故意裝作趴在地上擦地板,往船長室的方向擦著擦著,就擦到了船長室的門口。

臟胡子鬼鬼祟祟帶著紅鼻子趴在船長室的舷窗邊“你看”

紅鼻子湊過去一看還真是

船長拿著詭異的東西,一個巴掌大小的黃銅做的圓盤,裡麵垂下一根絲線,在晃蕩著什麼,看著都眼暈,一看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紅鼻子水手早已被酒精燒去了理智,此時什麼也沒多想,嗷的一嗓子大喊出聲

“大家快跑啊船長是個邪惡的巫師”

明朝,鄭和的船隊上,大家看得哈哈大笑。

“原來番邦人也有很蠢的嘛”

“還挺膽小”

船員七嘴八舌吐槽著西方船員。

鄭和在一旁,手裡拿著航海圖細細觀看,聞言笑了笑,也沒阻攔。

大明的寶船配置了羅盤針和航海圖,還有專門測定方位的技術人員,會指定專人在“針房”裡觀察羅盤,這些人被稱為“火長”。

因為海上方位極其重要,火長技術水平的高低關係到全船人的生命安全,在選拔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在航路上也非常有用。

雖然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者很早就知道了磁石能夠吸引鐵,但是他們並沒有發展出指南針,也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

當歐洲人掌握這一現象,以磁石製造指南針時,落後於華夏300餘年;學會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華夏100餘年。

到後來,歐洲人最早使用的水羅盤,幾乎與華夏的水羅盤一模一樣,說不是華夏傳過去的技術他們自己都不相信。

歐洲最早使用的水羅盤,是由阿拉伯人傳入的指南魚,與宋朝的指南魚基本上一模一樣。

所以,歐洲很快就接受了水羅盤是華夏人發明的理論,但是對旱羅盤的發源一直有爭議。

12世紀末13世紀初,指南針從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歐洲人把指南針加以改造,用釘子把磁針支在重心處,使支點的摩擦力減少,磁針可以自由轉動,也不會掉落,更適合航海。

明朝時期,這種指南針又傳回華夏。

朱元璋臉色有些難看。

他看不上的宋朝,科技文化都是流傳海外,被海外學習模仿,怎麼到了大明,反過來是模仿海外了

大明難道沒有自己厲害的科技值得海外學習嗎

西方學者曾經有個觀點,認為華夏隻是發明了水羅盤,旱羅盤是西方發明的。

但是,我們出土了有力的證據,駁斥了這個說法。

1985年5月,考古學家從發現了南宋知軍朱濟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素燒瓷俑。其中兩尊

俑抱著帶有指針的大羅盤,就是華夏古老的旱羅盤,大羅盤俑底座寫有“張仙人”

三字,根據史料推測,“張仙人”

應該是一位風水師。

也就是說,最遲在南宋期間,華夏已經有了旱羅盤。

南宋時期,正在邀請風水師勘探墓地的朱濟南似哭又似笑。

好消息,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壞消息,死後他的墓被挖了。

此風水師正是天幕中提到的張仙人,他撫須一笑“哈哈,多謝朱大人,老夫跟著一起在後世出名了。”

13世紀前半葉以前,歐洲人主要是使用宋朝傳播過去的指南針,各種仿製和加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13世紀以後,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研究後,將華夏的旱羅盤改進,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了便攜儀器,被歐洲的水手普遍使用。

歐洲人用釘子做支點的旱羅盤依然有缺陷,海船在風浪中大幅度擺動時,指針會過分傾斜靠在盤體上轉不動。

16世紀,歐洲人的航海羅盤開始出現了被稱為“萬向支架”的裝置。

“萬向支架”是用兩個直徑略有差異的銅圈,小圈內切於大圈,用樞軸連接後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然後把旱羅盤安放在內圈之中,看起來就像是行星與它的軌道。

“這個樣子看起來像是渾天儀。”東漢時期,張衡想起自己製作的渾天儀說道。

“這樣好,無論船隻怎麼晃動,羅盤總會保持水平狀態。”

“這不就是被中香爐嗎”妻子怎麼看怎麼眼熟,突然想起了“我們被子裡用的香爐就是這樣,怎麼動香爐始終朝上。”

孩子也受到啟發“還有那滾燈滾燈也是不管怎麼滾,蠟燭始終朝上”

張衡一愣對啊,大漢原來已經有這“萬向支架”了,也有磁石,完全可以自己做一個適合海上使用的羅盤嘛。

他想到立刻動手,妻子孩子覺得這次的磁石簡單,也跟著一起去幫忙,玩得不亦樂乎。

唐朝時期,武曌正好收到下麵上貢的一個小玩意,說是什麼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不論怎麼滾動裡麵的香料都不會撒出來。

武曌拿著小巧精美的球形銀香囊,在手上幾番顛簸把玩,果然香料完全不會掉落,正感興趣,讓製作香爐的工匠來接受賞賜。

工匠理了理自己的衣裳,剛剛走到大殿,就聽到天幕上講這“萬向支架”,這一抬頭一看,瞬間愣住了,下意識脫口而出“就這”

武曌也沒為工匠的失禮生氣,聽出了這位工匠的不屑,好奇道“你也會”

“回陛下,我這銀香囊,就是用的常平架。”工匠解釋道,“哦,就是天幕上說得萬向支架。”

武曌起了興趣。

銀香囊是可以打開添加香料的,她詢問工匠後,打開香爐,能清晰地看到裡麵的結構。

它金屬的外殼雕刻精美,有許多鏤空的透氣

孔,

內外兩個金屬環組成,

兩環用轉軸連接起來,外環用過另一轉軸聯係著。

三個轉軸在三維空間中相互垂直,隻要轉軸靈活,香爐隨意滾動著,爐缸可以做任何方向的旋轉。由於受重力作用始終下垂,不管香爐如何滾動,裡麵的爐缸始終處於平衡狀態,不會灑落出來。

武曌頓時高興起來“想不到我朝已經有能做這萬向支架的能工巧匠,很好,日後你試試結合指南針一起做海上羅盤。成功者朕有重賞。”

恰好,天幕也放出了武曌手中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工匠控製不住地露出喜色他這是要憑借這銀香囊青史留名了嗎

果然,天幕開始介紹。

這是大唐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在唐朝古墓中發現多枚,從史料中得知,楊貴妃也有同款。

銀香囊裡麵這些圓環和轉軸,就是常平架裝置,也就是歐洲人使用的“萬向支架”是的,它同樣起源於華夏,從漢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漢朝往後曆代都有製造,是現代陀螺儀的始祖,在古代叫做“常平架”,也叫做“平衡環”。

嬴政嘴唇緊繃,有些不開心。

怎麼什麼都是從漢朝開始

漢承秦製,不應該從秦朝開始嗎

大秦有墨家,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匠人,他就不信除了兵馬俑什麼都沒留下。

扶蘇看出父親的心思,低聲道“父皇,天幕曾說過,項羽火燒鹹陽,火燒驪山墓”

也就是說,哪怕宮中珍藏了大秦最好的工藝品,也全部毀在大火裡。

嬴政被提起這件事,冷冷地看一眼扶蘇“是啊,朕都差點忘了,你被一道假聖旨勒令自殺然後就真自殺了。你一死了之,大秦後患無窮。”

扶蘇“”差點忘了,也有他的事。

被罵的更羞愧了。

“陛下,這平衡環不難,墨家可以做。”關鍵時刻,還是墨家巨子解救了扶蘇。

嬴政的臉色頓時好看了許多“善。”

還好,有天幕,這一世想必可以改變許多。

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美人賦,賦中描繪了一個迷人的場景“金鉔薰笪,黼帳低垂”,意思是“金屬環內含有燃燒著的香”。

說明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這種平衡環裝置,根據史料猜測,應該是工匠房風發明的,雖然他的記載不多。

劉徹喜笑顏開“房風是吧現在立刻去找”

總算有個能工巧匠是大漢的了,就算是他父親祖父朝代的,隻要後人還在,也可以找來使用。

劉徹看司馬相如也很滿意“長卿不錯,多寫點,你看你的賦還是很被後人喜愛的。”

司馬相如有些哭笑不得。

他這算是被天幕誇獎了嗎

雖然提到了,但好像是通過他的賦誇獎工匠。

汲黯幽幽道“知足吧,天幕提過我嗎我有說什麼嗎”

司馬相如視線一掃,看到眾多文臣武將酸溜溜的眼神,頓時心滿意足。

是啊,想這麼多乾什麼,能被天幕提到的能有幾個,他被天幕已經提了好幾次,雖然又是研究他賦中的動物又是研究賦中的器物,但起碼說明是在認真研讀,他的賦有傳到後世。

這麼一想,瞬間動力滿滿,他還可以寫

東漢末年,工匠丁緩改造了這種平衡環,不僅複原了西漢的被中香爐,還將平衡環運用於走馬燈上。丁緩還創作出七輪扇,據記載,“連七輪,大皆徑尺,一人運之,滿堂寒戰,”

dquo”

妻子也含笑看著丁緩“你父親就擅長這事,不然怎麼那麼多貴人請你爹做東西呢。”

丁緩不善言語,撓了撓頭笑了笑,正要埋頭繼續乾活,就聽到天幕說出了自己的名字。

丁緩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頭。

妻子比他先反應過來“是在說你還有你的七輪扇”

丁緩抿了抿唇,靦腆地笑了笑。

兒子高興道“爹,我們以後的生意肯定會更好”

可惜,七輪扇如今已經失傳了,隻能通過史料的文字猜測七輪扇,不知道它是否與現代的螺旋槳或者是現代風扇有沒有關係。這也是古代的常態,把工匠當做仆人使喚,把工匠辛苦的發明當做“奇技淫巧”,我們不珍惜,自有彆人珍惜。

一席話,說得天幕下眾多工匠齊齊沉默了。


最新小说: 裴總又爭又搶,渣前夫急眼了 扶額,長公主今天又在屠榜 浮生劍影江湖 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級! 四域眾生 至尊神丹帝:重生修仙廢材少年 血神劍 翅膀硬了你叛師,我留一手你哭啥 陸總,太太要去父留子 呆萌蘿莉總裁的隱婚虐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