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 武術與軍事11_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 94 章 武術與軍事11(2 / 2)

當西夏士兵即將到來,大將高永享認為城中士兵太少,而且沒有水,最好放棄永樂城。

徐禧認為高永享動搖軍心,把高永享投入監獄;

後來士兵勸徐禧先疏散城中無辜百姓,徐禧要民眾與士兵共同進退,再次拒絕。

於是當城中水源不足,百姓活活渴死,士兵渴到不得不去喝馬糞裡的汁水。

當西夏軍到來,大將高永能提議在西夏軍還未列陣好時提前偷襲,徐禧再次拒絕,要親自帶兵出城列陣迎敵。

等徐禧整頓軍馬,排好兵陣,輪到前一步整頓完成的西夏軍發起猛攻。

最重要的是,西夏舉全國之力來襲,抽取大軍萬兵馬,裡麵包括不到1萬的騎兵,還有23萬都是修城的民夫。

西夏的30萬大軍包圍了整座永樂城,徐禧還要開城門出去派兵列陣正麵迎敵,除了送死沒有其他結局。

兵書上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終究隻是兵書上的奇跡,徐禧並沒有能創造奇跡。

生死存亡之際,士兵提議突圍,徐禧再度拒絕。

最終,永樂城變為人間煉獄,沒有一個人能逃生。

高永能戰死,徐禧和監軍太監一起死於亂軍之中,士兵、百姓、修城的民夫、役夫等二十萬餘人全部死在永樂城。

此次戰敗,是北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利。它葬送了熙寧變法,也葬送了宋神宗不顧朝臣反對堅持的舉全國之力來抗擊西夏的決心,葬送了大宋好不容易敢打的決心。

永樂城慘敗傳回朝中後,宋神宗當朝痛哭,認為是自己的錯導致了二十幾萬人的慘死。

受此刺激後,宋神宗壯誌未酬,於三年後飲恨而死,享年38歲。

但是,徐禧敗給西夏,造成二十萬傷亡真得是變法的錯誤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文官,都擅長打仗的。其次,徐禧正是一名文官。

在戰爭的一開始,這位從沒打過仗的文官就做出一個最大的錯誤判斷守城,你守城也要先判斷地理位置,這座城,沒有任何水源

永完完全全是徐禧一個人的錯

宋神宗正提起靈州之戰“築城為戰策略不錯,可以一試。”

說著他就看向自己喜愛的大臣徐禧,正要點名,就聽到天幕

說起永起了這次慘敗全是徐禧一個人的錯。

更重要的是,他聽到自己受此刺激三年後就死了三年後,才38歲就死了

宋神宗盯著徐禧,後麵的話語怎麼都說不出口了,手默默捂住胸口,覺得現在就有些受刺激不舒服了。

徐禧臉色通紅地低下頭,不敢麵對同僚的視線。

因為他頗有才華,是康州太守黃庶的女婿,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姐夫,年紀輕輕就收到宋神宗的器重,成為帝王的心腹。

所以宋神宗才把如此重要的戰事交給心腹,給他鍍金積累軍功,也出於對將軍不信任、更信任文臣心腹的原因。

但是誰能知道,敗的如此之慘,慘到幾千年後還有後人在罵。

“臣,無力擔負此等重任,請陛下另做人選”徐禧主動拒絕了這個注定要慘敗的領軍任務。

已經被罵了一次,不想再被罵了。

宋神宗也不放心,又看向彆的心腹大臣。

誰知一個比一個拒絕的快,為了拒絕,裝病的都來了。

宋神宗很快就想到了原因,注定要失敗的戰役,誰背上都要惹得一身騷,難道直接放棄

可是現在大宋已經占領西夏兩千裡地,隻要堅守住,就能反攻

天幕都指出戰敗的原因,難道依然不能反敗為勝

最後,是提出建議的種諤主動申請“臣請令負責永樂城之戰”

既然是他提出的築城蠶食,他早就有所打算,隻是原本因為帝王的多疑沒有直接提出。

現在看來,文臣不敢擔負責任,他敢

武將本就是生死就在一線間,左右不過一個死字,戰死也比連累二十萬百姓無辜死去的好

宋神宗深呼吸一口氣,第一次沒有點新的文臣和監軍。

他看了看天幕,耳邊天幕的罵聲還沒停,終於做出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好,這一次,以武將為主”

“種諤為主將,高永能、高永享為偏將,輔佐爾等築城蠶食西夏。”

“朕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儘管文臣立刻有反對,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死期也近在眼前,宋神宗反而淡定了。

大臣再要上諫,宋神宗就捂著心口“天幕說朕三年後就要含恨而死,愛卿是想現在就氣死朕嗎”

大臣瞬間閉嘴。

然後緊張,對啊,永樂城萬一又戰敗,陛下又給氣死了怎麼辦

於是開始改口風勸宋神宗注意身體,讓太醫來看病,開始圍著宋神宗的龍體勸諫。

三位武將並沒有去管文臣們,強行忍住興奮,彼此對視一眼。

儘管他們知道,曆史上的自己很可能都死在永樂城,但是這一次,可以痛痛快快打一戰,這是大宋建國以來多久沒有過的事了

或許,從現在開始,大宋將會迎來新的局麵

三人眼神堅定為了其他武將,為了大宋的未來,這一戰,必須贏

不說老將,就連打過仗的老兵也能看出多處不妥之處,提出有用的建議。但是徐禧拒絕,並且以他文人的理想主義,拿出看過的兵書上的知識,來運用到實際之中。最後,死在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征路上。

而這樣的錯誤,發生在宋朝許多次戰役上。

其他朝代是打了勝仗之後升官發財,在宋朝打仗,非常憋屈。

不說打勝仗之後沒法升官還可能貶官,在戰場上真正懂軍事的武將沒有權利,反而聽什麼都不懂的文官和監軍太監瞎指揮,最終眼睜睜看著大軍送死,連累自己送命。

楊家將的原型楊業,死於監軍太監的記仇;

還有軍神嶽飛,死的更憋屈

十二道金牌追回,以“莫須有”罪名殺死。

反觀權臣,花石綱宰相蔡京,馬球太尉高俅,蟋蟀宰相賈似道,都是宋朝特產。

奸臣不需要文采,隻需要會玩樂,會阿諛奉承,會哄帝王開心就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如此風氣,如何能夠打勝仗

宋朝軍隊的弱,是從上到下的弱。是帝王的權力欲,是文人的嘴強,是武將的卑微,是底層士兵的不受重視

但是宋人弱嗎

並不弱。

一身紅衣的楊妙真,站在抗金的戰場上,擦拭著梨花槍上的鮮血,身後的紅襖軍投來敬佩的眼神;

宋朝淪陷在金人的北方,辛棄疾正在獨飲獨酌,他的桌子上放著凜冽的寒劍,目光透過窗口,看向了他想加入的起義軍;

邊境的軍營中,梁紅玉與韓世忠正在對招,周圍的士兵一邊看一邊學習,看到興頭連連叫好;

南宋鄂州,嶽飛正在訓練嶽家軍,他兒子嶽雲忍不住分心看向天幕,被嶽飛毫不客氣叫出來受罰

他們在後世聲名赫赫,在當時武德豐沛,戰績醒目。

然而,最終都沒有得到重用,一身武藝敗給無能的朝廷。

前麵舉過武林高手的例子,朝廷崇文輕武時,民間武林高手眾多。

現在再看另一個同樣是朝廷不管,但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緣邊弓箭手。

宋朝的“弓箭手”和“弓手”叫法比較混亂,“弓手”並非是弓箭手的簡稱,而是隸屬地方的基層治安武裝力量。

“弓箭手”也不止是手持弓箭的士兵,還有一種地方武裝勢力比如緣邊弓箭手,就是隸屬北宋鄉兵係統的西北土兵部隊。

這支土兵也不是全部使用弓箭,武器自備,根據自己的財力準備武器。

地處兩國邊緣的當地人,飽受戰爭之苦,也讓當地民風彪悍,無論男女都很能打。

西夏與宋朝交界處的土人就是如此,不論哪一方發起戰爭,最苦的都是當地人。

宋人的村子裡,有守衛者站在高處看到遠處的軍旗伴隨著塵土而來,立刻衝下來通風報信“軍隊過來了,看樣子是要打仗了。”

村子裡的小孩組織有素的開始把這個消息傳遍全村,挨家挨戶通知。

男人從田裡回來,勒緊腰帶,綁緊袖口和褲腿,放下手裡的農具,換上用金屬農具改製而成的刀“打就打吧,刀也磨好了,馬也喂肥了。”

因為是西北邊境,有適合的草場養馬,這個地方的農人反而不缺馬用。

女人問道“老人孩子要不要送去鄉下”

“送什麼送,老子不走。”老爺子提著根大棒子語氣不善地走出來,“死在戰場上總比死在病床上好,老子還能殺幾個西夏人。”

家裡的小孩也跟著哼哼“老子也不走”

他老子一巴掌拍在小孩頭上“跟誰學的老子”然後又跟他母親道,“男孩子半大不小了,在後麵殺一些漏網之魚。”

女人也不是扭捏的性格,點點頭,又看向大一點的女兒,遞給她一把磨得鋒利的鐮刀“咱這地方苦,女孩子嬌養是害了你們,跟著兄弟一起不要亂跑,拿好武器。”

女兒接過鐮刀,常年做農活,力氣很大,重重地捏著鐮刀揮舞幾下“嗯”

最後全村的人都出來,壯年男子站在最前麵,女人和老人組成中間的防線,小孩在最後。

全民皆戰不是說說而已,這個全民包括男女老少所有人。

弓箭,長槍,棍棒,菜刀,鐵鍬,鐮刀有什麼武器就用什麼,隻要趁手都行。

當外來的軍隊遠遠地出現,露出詳細的軍旗,果然是西夏人。

西夏人看到村落,興奮起來“嘿,這裡有個村子。”

“去找點肉吃”

“是吃肉還是吃女人啊”

西夏人看到村落門口設置了簡單的木刺擋馬,不以為然。

隻有部分人在村落門口勒馬,翻身下馬,準確先把會傷害馬的木刺和擋馬挪開

誰知剛推開木刺擋馬,就聽到村子裡突然傳來一聲氣勢驚人的

“殺”

緊接著,藏起來的男人們騎著馬衝出來,各個手拿兵器,滿身殺氣

衝撞

殺戮

鮮血四濺

最終,西夏首領大喊

“撤撤撤”

大軍並非敵不過一個小小的村落,但是他們的敵人不是這當地土人,不能在這裡犧牲太多。

西夏人退走,村人沒有追殺,齊齊站在村口,滿身是血,警惕地看著。

直到西夏人徹底離開,村人這才暫時放鬆。

老人斷了一條胳膊,滿臉是血的大笑“老子還沒老哈哈”

媳婦熟練地喊道“閨女,給你爺爺敷藥止血。”

“哎,好。”

所有人都十分熟練,見怪不怪。

村人們收斂屍體,處理傷口,去重新布置被破壞的擋馬和陷阱,去修整被禍害的菜地,去繼續堅強地生活,去勇敢地麵對每一次戰亂與不安。

公元1005年,大破西夏的北宋名將曹瑋,向宋真宗提議,用宋、西夏邊境的土兵作為防禦體係,隻要稍加訓練就可以配合大宋禁軍作戰。

為了籠絡這股力量,曹瑋給出各種福利最直接的就是給予當地土人田地,並且永遠免除田稅,還要在春秋農忙的時候派兵保護他們免於西夏侵略。

宋真宗采納了這個意見,實踐之後也證明,非常有用,而且省錢省事。

邊境的土著居民常年與西夏人打交道,不僅精通兩國語言,還擅長弓馬騎射,對戰西夏兵絲毫不落下風。

並且因為是漢人,依然擅長耕作,對土地有很深的執念。

這也就導致,當土人編入北宋軍隊,並且有了自己的田地後,對土地的占有欲導致了對西夏人時的戰鬥力相當驚人

“搶我的人可以,不許搶我莊稼”

“禍害我們村子可以,不許禍害我的田”

這可是朝廷認可的田,可以祖祖輩輩傳下去的恒田,可以不用交稅的田

有了緣邊弓箭手之後,北宋終於有了像樣的邊防能力,開始實行“塔防流”邊防體係。

所謂的“塔防流”,就是建造寨堡,形成一個防禦體係,各個寨堡可以互相呼應,互相支援,並且可以不斷往前推進。

寨堡類似長城的烽火台,主要負責警戒和巡邏。

弓箭手輪流屯兵防守,同時也圍繞著寨堡耕地種田,一旦遇到西夏來襲,第一時間把家人轉移到寨堡中尋求庇護,防禦對外。因此這些寨堡也被稱為“護耕堡”。

北宋不僅僅隻用弓箭手防禦,一步步把寨堡往西夏腹地延伸。

而且,到後來為了土地,都不需要朝廷去修,當地土人主動修寨堡,繼續往西夏人的領土上蠶食。

於是形成一個很有趣的循環

西夏人開戰,侵擾邊境,邊境土人憤怒,修堡寨占有土地,向宋朝示好;

西夏人土地被占,再次開戰,邊境土人修建更多堡寨,再次占據西夏土地

到後麵,不僅僅是宋朝邊境土人在修堡寨,連其他少數民族也在修,步步蠶食,步步緊逼,反過來蠶食西夏

李靖覺得頗有意思的摸了摸下巴“名為招募土人,實際上就是自己人守護自己領土,難怪紀律好。”

李世民對比大唐的製度發現了共同點“這與大唐的均田製和府兵製相似,兵農合一,平日屯田,戰時為兵。”還是大唐的府兵製好。

事實上,這是大宋為數不多比大唐的府兵製更好的政策。

弓箭手入編後,朝廷有福利“給田二頃,有馬者加五十畝”,從麵積來算比隋唐的均田製待遇高兩到三倍。

一家出一人當兵,全家免稅隋唐的府兵製隻給當兵者一人免稅。

正因為有大量的永業田,還沒有田稅,邊境的土兵種出來的糧食有了多餘的,最後反過來可以供應給其他軍隊和商販,緩解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最新小说: 趕海係統:開掛帶全家實現逆襲! 病美人擺爛後在娃綜爆紅了 文娛:從打造爆火女團開始封神 軟飯也要硬吃:我的妻子是女帝 被迫營業:人在東京當中醫 我的夢回大清 種氣全球 全球末世:嬌軟白蓮喪屍王殺瘋了 確診後,帶崽回古代認絕嗣攝政王 範進,求求你快脫下長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