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教的民間慈善醫坊開了很多,許多貧家家中有小兒或者老人實在看不起病,就會送去寺廟。
寺廟幫助小兒看病,小兒長大後還可以在寺廟學佛經,從而得以識字學文,未來可能出家,也可能不出家。
老人同樣如此,在寺廟的醫坊得到救治後,就會反過來幫助其他人。
其中比較出名的一座醫坊是僧人釋智岩所開,相傳他事必親躬,為病人熬藥換藥,甚至親口吮吸膿瘡。
縱觀隋唐,有些地方上的私人官員,或者世家大族也會開辦私人醫坊,接收那些無力治病的貧農。
比如隋朝時期,有一位岷州刺史辛公義,開辦的私人醫坊大到可以安置病床數百,接待的病患不論身份富貴,安排了大夫治療照顧,還安排了官差巡邏以維持秩序。
遇到疫情時,辛公義親自盯著,在病患收容廳裡放了一個坐臥兩用榻,一邊處理公務,一邊隨時查看全州患者的情
況,日以繼夜,與患者共存亡。
岷州發生瘟疫時,有些家人都拋棄了患病的家人,辛公義不願意拋棄,讓小吏在全州範圍內找到被家人遺棄的病患,將他們送到自己的醫坊內,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祿去采買藥材,耗儘家資去救助病患。
並且辛公義已經意識到了疫病會通過屍體傳播,采取的是“火葬”的形式,能更徹底的消滅瘟疫病毒。
因為辛公義的舉措,讓岷州人稱他為“慈母”。
後來辛公義調任山東牟州,處理冤假錯案,平定典獄,同樣得到了牟州百姓的愛戴。他一生官職不高,但一直做實事,被百姓記在心裡。
天幕下,隋朝時期,辛公義原本並沒有太在意天幕正在講述的大唐。
唐朝再好,也不是他的朝代,一想到改朝換代會帶來的戰爭與死亡,辛公義隻會更加揪心。
他正在巡視自己的醫坊,囑咐大夫“好好照顧病人,你們自己也要注意防護,天幕上提醒過的口罩好好戴,最近有沒有被傳染的”
大夫“大人,這口罩的確有效果”
“那就好”辛公義正要再叮囑一些,突然聽到有人在喊自己,“辛大人,天幕在說你”
辛公義愣了,他好像確實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再抬頭一看,天幕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還說百姓稱他為“慈母”
辛公義的臉頓時鬨了個通紅。
他一個大男人,怎麼被人叫做“慈母”,從來被孩子叫爹,難不成日後還要被喊“娘”
病人與大夫、官差們一起善意的笑了。
“辛大人,日後我們就叫你辛慈母了”
辛公義連連擺手“不可不可,我堂堂七尺男兒”
然而他路過一處,大夫笑嘻嘻喊他“辛慈母辛大人”
辛公義“不可”
官差喊他“慈母大人”
辛公義“不”
病人喊他“慈母”
辛公義“”
唐玄宗李隆基令每州寫本草及百一集驗方與經史一起主場,還頒布了玄宗親製的廣濟方,要求郡縣用大版刻錄,在村坊要塞路邊張榜公示,普及醫藥知識;
唐德宗李適時,以同樣的方法頒布了貞元集要廣利方。
唐文宗李昂時期,劍南到浙西發生流行性瘟疫,唐文宗遣醫送藥,並且免除部分賦稅,給予衣糧布帛等物品,疫情造成死亡後,朝廷將孤兒收養,官府給米糧養大;疫情過後,唐文宗進行了罪己詔,還給與財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總體來說,能看到有為之君還是能心係百姓的。
被提到的唐德宗、唐文宗受到天幕的認可,一個比一個高興。
“看來朕這罪己詔沒有白下。”李昂想起劍南的疫情,那難過的日子,自己日夜憂心,卻還是避免不了死亡。下罪己詔時也曾擔憂激起民反
,擔心自己不是個合格的帝王才被上天降罪。
好在,現在看來是對自己的考驗,而自己通過考驗了。
11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
隋唐時期,對疫情的醫療控製方法,許多手段我們現在看著也很眼熟。
唐朝已經有了疫病防治理念,太醫署每年都會配合治傷寒、時氣、瘧疾、痢疾等丙的藥物,在疾病流行區發給患者。
各地方官府的醫務人員主要就是負責這些疫情,發生疫情災難時,擔負起醫療救治任務。
每到疫情,朝廷會及時遣醫送藥。
局部地區發生疫情,由地方管理直接處理,郡縣施與醫藥。較大區域發生疫情,朝廷會派出使者,視察疫情,遣醫送藥。
比如唐太宗時期,貞觀15年、16年、17年、18年、22年,都分彆派遣醫官到夏、穀、徐、巴等十餘州送藥救治。
重點都是免費的
這一次的誇獎,李世民卻開心不起來。
“等等,這麼頻繁的嗎”
“十餘州這麼多地方”
大臣們立刻忙碌起來。
這麼多疫情,如果不是天幕提前提醒,對大唐是個巨大的打擊,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不好過。
“讓地方官府迅速備藥,還要軍隊警戒起來,防止有人借此生事。”李世民一道道命令發下,整個大唐官府機構都開始運行起來。
唐朝時期的醫藥防疫,已經有了多種手段。
比如唐朝敦煌地區,民間開始用雄黃作為消毒劑,投入井水中預防消化道疾病。
荊咕再次做出詳細的藥方清單,列在大屏幕上,頓時讓古人更方便抄寫。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九中也曾記載記載“辟疫氣,令人不染歲旦屠蘇酒。”
屠蘇酒的成分是大黃、白術、桔梗、蜀椒、桂心、烏頭、菝葜等。
其中一種防治疫病的方法,就是浸水法,用屠蘇酒來防疫病,自製屠蘇酒口服,然後把藥物的渣放在井水中浸泡消除水中的病毒。
還有燒藥材煙熏空氣來消毒用太乙流金散、殺鬼燒藥方、辟溫殺鬼方等藥方抓藥,用火燒煙熏來辟疫氣;
還有用懸掛、攜帶藥材來辟疫的方子虎頭殺鬼方等。
這些藥方中都含有雄黃、雌黃、朱砂、鬼箭羽等藥物,焚燒對多種病菌有殺滅或者抑製作用。
房舍,畜圈的消毒和殺蟲都使用此法。
還有醋熏法,燒一顆石頭,把它燒熱,然後取醋點在石頭上,一直熏到醋的氣味遍布整個屋子,取醋的蒸汽消毒空氣。
經曆過禽流感的朋友們,有沒有覺得很眼熟
醋熏法醋熏法
而且這種點石熏香法,與現代的鏡頭熏香也有些相似。
把陶瓷的精油燈加熱,滴上幾滴精油,讓精油的氣味在受熱過程中揮發,香味遍布整個空間,就是現代的“芳香療法”。
隋唐時期,婦產科也得到了重大發展,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唐朝婦產科專家昝殷,和他所著作的經效產寶。
經效產寶是華夏第一部產科醫學專著,對後世產科醫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宋楊子建的十產論、李師聖的產育寶慶方、南宋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都受到經效產寶的很大影響。
經效產寶對海外同樣有巨大影響,流向了朝鮮、日本等國。朝鮮金禮蒙的醫方類聚記載了大量的有關內容。不久就傳入日本,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一樣,受到日本醫家的歡迎,在世界婦產科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昝殷非常擅長食療法,另外還撰寫有食醫心鑒三卷,是今存較早的飲食療法專著,但是很可惜,原書在宋代尚存,後失傳,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日本人從醫方類聚中輯出,僅存1卷。
弘曆看到這本書有些眼熟“這本紀效產寶大清是不是也有”
紀曉嵐作為主編,比他更熟悉“沒錯,我們正在編寫的四庫全書有錄入。”
“那為什麼後世沒有”
紀曉嵐小心提醒“後世是食醫心鑒失傳”
弘曆盯
紀曉嵐懂了“臣這就把食醫心鑒也錄入四庫全書。”
但是,弘曆不得不考慮更糟糕的情況。
“朕懷疑,四庫全書也失傳了,不然這本書錄入那麼多本古代典籍,沒理由連參考都沒有。”弘曆說著就想到了自己最厭惡的那一幕,“那八國聯軍曾經闖入紫禁城和圓明園,很可能全部搶走了”
紀曉嵐同樣憤怒,自己辛苦編寫的書便宜了蠻夷,他現在真希望世界上有鬼,這樣自己死後可以自己掀棺而起,弄不死那些侵略者
弘曆一聲冷哼“待四庫全書成書後,每個大臣家中發一套,朕就不信四庫全書一套都傳不下去”
隋唐時期,已經有了對養老的意識,雖然還沒有形成係統的養老醫學,但是已經與我們現代的養老觀念很相似了。
千金翼方退居言“親故鄰裡來相訪問宜談笑簡約其趣,才得歡適,不可過度耳還須蓄數百卷書悶來閱之,殊勝悶坐。”“家事付與兒子,不得關心,勿令數數往來憒鬨也。”
可以看到,唐朝時期的醫術一方麵主張老年人不能精神沒有寄托,要進行適當的社交、學習和娛樂,另一方麵反對老年人勞心耗神,認為老人對家庭瑣事儘早放手,以平心養神。
現代醫學養老同樣是這樣的主張。
荊咕直接放出退休老人的清晨生活。
在年輕人忙著早七早八上班時,也隻有退休老人能悠閒地去公元開始自己一天的娛樂生活。
穿著白色練功服的銀發老人提著太極劍,在公園剛剛開門,就迫不及待走了進去。
一路上有不少熟人與他打招呼“
老張,來練劍啊。”
說話的人提著保溫杯和樂器盒,老張含笑點頭“是啊,老王來練二胡啊。”
兩人一起走向平日常去的地方。
老王坐在湖邊的亭子裡,被翠竹環繞,麵朝著湖水悠閒地拉著二胡。
老張走向一片開闊的小廣場,那裡另一位練劍的夥伴早已抵達。
夥伴打開隨身攜帶的收音機,兩位銀發老者便跟著收音機的音樂節奏開始練劍。
伴隨著天色越來越亮,公園裡也越來越熱鬨。
不一會兒,湖的另一邊響起了整齊的歌聲,那是老年合唱團開始了一天的練嗓子。
在湖邊的長廊裡,還有遛鳥的老人把鳥籠掛在長廊下,一起在交流。
遛鳥大爺交流養鳥心得,鸚鵡與八哥交流最新學到的人話。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文化的鳥對詩,有音樂天賦的鳥對歌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似一朵輕雲剛出岫”
遠離熱鬨區域的山上亭子裡,還有大爺們在一起下棋。
從山上往下看,能夠看到公園裡分了不少區域,各自有各自的小天地。
有一起跳舞的爺爺奶奶,一起練雙人劍法的銀發老夫妻,一起跳扇子舞、水袖舞的奶奶團,一起唱戲曲的老姐妹們。
不少奶奶還帶著小孫子孫女,坐在嬰兒車裡鼓掌,大一點的還有直接跟著奶奶一起跳廣場舞的,儼然是個領舞小高手。
宋朝的養老福利做得不錯,朝廷的老年官員看得一點也不羨慕,笑嗬嗬心態很好地點評著“哈哈哈哈,那小家夥跳得不比大人差。”
“後世倒是悠閒,比我大宋的養老還要悠閒。”
有人想起自己需要操心的不孝子孫,需要麵對的心機政敵,再看看後世的老人,那叫一個生活有悠閒,紅光滿麵。
也有老頑固對小孫子混在奶奶隊裡跳舞不滿“小小年紀,跟老婦人跳舞成何體統”
這話立刻惹得眾人不滿了。
“這麼大點,話都說不全,不要上綱上線。”
“跟奶奶跳舞怎麼了,我看那小子白白胖胖養得很健康,挺好的。”
“總比在大宅院裡因為後宅不寧莫名其妙死去好”有脾氣烈的一口嗆道,堵的老頑固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嘲諷的就是老頑固家裡的醜聞,兒子後院妻妾眾多,家宅不寧莫名死了好幾個孫兒,老頑固自己嚴肅,卻管不好自己兒子,沒少被人背後嘲笑,這麼拿到當麵一說,頓時被氣得不輕。
眼看火氣越燒越旺,趙禎連忙安撫
“咳咳,看天幕,看天幕。這種園子我大宋也不缺,也可以開辟一個出來給退休老人去練劍下棋。”
彆說,大臣們還真被說動心了。
北宋很流行園林,哪個官員沒有私人園林就是跟不
上潮流了,不少官員會大方地允許東京的文人進入園林參觀,連皇家園林也會對外開放。
總之,場地不缺。
退休老人也不缺,問題是有些年老官員甚至不願意退休,趙禎巴不得保守勢力退休之後提拔新人上來。
宋朝的製度是要求七十歲退休,但是實際執行能力並沒有執行開來,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冗官”。
宋太祖時期,大理寺卿劇可久年過七十還不退休,把宋太祖趙匡胤惹惱了,將劇可久連降兩級,並強迫他退休。
宋仁宗時期,宰相張士遜到了77歲還沒退休,惹惱了一群諫官,說他年老無恥,拿朝廷當“養病之地”。
宋神宗時期,宰相曾公亮74歲沒有退休,被人寫詩諷刺道“老鳳池邊蹲不去,饑鳥台上禁無聲。”
宋朝的官員不僅俸祿高,補貼福利頗多,有“餐錢”“貼職錢”“薪炭錢”“公使錢”等補貼。其中“公使錢”主要是招待費,花不完可以裝進自己的腰包。
此外,皇帝對大臣們賞賜也很豐厚。
朝中近臣為皇帝寫詔令、春聯,為皇帝講詩書,給太子當伴讀,每次都有豐厚的賞賜,所得甚至超過他們的俸祿,這也是大臣們年過七十哪怕體弱多病也不願意退休的原因。
趙禎曾經嘗試過精簡機構,結果被大臣當街抗議,於是他又下恩旨近臣退休後,除退休金外,每年寒食節還有一些實物補貼。但依然沒有解決冗官和退休問題。
因為天幕提到過得三冗,趙禎對精簡官員更加上心,看到提到的養老醫方和公園,立刻來了心思。
大臣們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心動的頗為不少。
雖然朝廷給的福利好,他們自家也不缺錢,當然希望能活得更久點,這公園裡的退休生活,似乎很吸引人
到了宋朝時期,儒生對“醫”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醫”終於從皇室走向民間。
宋朝時期,陳直撰寫養老奉親書是華夏現存最早的老年醫學專著,對老年疾病防治有了專門的係統論述,從重防重養的思想、病因病機的認識,到用藥處方等很多方麵都有了詳細的分析。
當然,這本書也能看出隋唐的影響,比如很多對老年病的防治都來自隋唐醫書。
隋唐醫學,可謂是承上啟下,到了宋元時期,有了新的發展,我們先看看宋朝。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