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醫學,自明朝中期以後,有各種醫學入門書籍出現,這一類書籍通俗易懂,對初學醫者更易於入門。
天幕放出一係列的民間醫學書籍,都是當時的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醫學入門書籍。
比如劉純醫經小學、徐春甫醫學捷徑、翟良醫學啟蒙彙編、高銘醫學指南、擷秀園主人醫林初基、李梴醫學入門等。
其中,李梴的醫學入門在明朝至少重印了5次,在清朝至少重刻了13次,是醫學入門的模板;
清朝同樣有不少這種入門書籍,比如程國彭的醫學心悟在清朝重刻了26次,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首次出版後就有29種刊本,在後世各種流行。
劉徹酸溜溜“造紙術是我大漢改良的,怎麼我大漢沒有這麼多醫書”
趙匡胤也酸溜溜“印刷術是我大宋改進的,怎麼我宋朝沒有這麼多醫書”他宋朝的醫學明明也很發達,書籍產業也發達,怎麼就沒有後世這麼多被天幕點名的醫書文人和醫者都乾什麼去了
彆的朝代天幕隻點幾個名醫幾本醫書,到了明朝是批量批發,讓不少朝代的皇帝都酸了。
同時,也讓有條件的朝代的文人、醫者和出版商開始卷起來。
以前沒有,以後一定有
他們朝代也是不缺人才的
在古代,私學教育通常是家傳或者師承,私人開設醫
學教育主要是以書院的形式,比如元朝的曆山書院。
但是曆山書院實際上是以教授儒學為主,隻是聘請了醫師來教授儒生醫學。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了華夏古代的第一個書院式醫學教育機構dashdash侶山堂。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
明朝末年,杭州盧之頤首創中醫教育“講學”。
盧之頤就是醫學世家,曆時18年編成本草乘雅半幅一書,後又編有摩索金匱、傷寒金鑲鈔、學古診則、接定論疏等書。其父盧複同樣是一代名醫。
盧之頤以所撰著作為講義,開講醫學,聽講者頗多,當時的不少名醫,如張誌聰、陳胤倩、張天生等都聽過他的講學。
浙江當地私人書院眾多,整個明朝浙江書院有290餘所,其中較著名的有杭州萬鬆書院、餘姚姚江書院等都起源於明朝。張誌聰受到盧之頤講學的影響和江浙一帶私學興起的氛圍,學成之後,自己也開始招募醫者同行,商議立書堂傳授醫學之事。
明朝的醫戶製度讓醫學得以更好的傳承,但也有保守的一麵,讓明朝少有宗師級的醫者。
張誌聰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召集同行商議書院就是為了此事“如今大家隻學自家醫學傳承,時間長久之後如同一潭死水,少有子孫能超越先人,這樣下去一代不如一代,比如要開源學習新的醫學知識。”
“可是誰又願意把自己家傳醫學傳給外人”友人搖頭,“這與市麵上的盜版醫學書籍可不一樣,盜版也沒法盜全部,但是你若是自己教授,總得好好教,用心教吧”
張誌聰慷慨道“我願意”
“我既然提出這個建議,自然願意身先士卒,先拿出自己的畢生所學來教授學子”
張誌聰一句話讓眾人齊齊心動。
“儒家有如此多的書院,竟然無一所醫學書院,我醫家可不比儒家差”張誌聰看到大家意動,又補上一句,讓眾人更加心動。
友人第一個支持道“那我們書院叫什麼名字呢”
“我已經想好了。”張誌聰大筆一揮,在紙上寫就三個大字“侶山堂。”
正在此時,他們突然聽到了天幕上的名字侶山堂。
“咱們的侶山堂,竟然載入青史了”友人大喜之下,看到張誌聰驚喜到沒反應過來的模樣,連忙提醒,“趕緊成立侶山堂小心被盜版”
一群人連忙道“沒錯沒錯咱們趕緊找地方掛牌匾趕緊的”
張誌聰深以為然,可不能讓到手的榮譽被人偷了
大明的盜版貨,可是很嚴重的
除了書院和書籍,明清時期還出現了華夏醫學史上首個醫學團體和首部中醫雜誌。
明朝隆慶年間,醫家徐春甫在直隸順天府創辦“一體堂宅仁醫會”,該會由當時一些客居於順天府的醫家組成,共46人,創立宗旨既包括對醫德和成員相處的規定,也包括對醫學知識的探究,對提高醫者的醫德和醫療水平有促進作用。
“一體堂宅仁醫會”有會規、會款及醫學箴言等明文規定,要求會員在學習中要“精而益求其精”;會員之間要“善相勸,過相規,患難相濟”;在醫德方麵要“深戒徇私謀利之弊”,在古代喜歡閉門鑽研的年代非常難能可貴。
徐春甫正在自己家中埋頭編纂古今醫統大全,聽到天幕提到自己的名字一時之間還沒反應過來。
這“一體堂宅仁醫會”隻有名醫內部知曉,對外人而言並不出名,他的醫書也還沒有寫完,怎麼會說得是自己呢
直到天幕把地址、會規全說出來,徐春甫驚訝地抬起頭來“這,這是我的仁醫會”
“不是你是誰”徐母拄著拐杖出來,看著兒子語氣驕傲,“我就知道我兒一定能青史留名,你給穆貴妃也治好了病,還在整理從秦漢以來的醫書,都是值得史書大寫特寫的事情”
徐春甫微微一笑,表情含蓄,依然沒有多自得。
就如同當時治好了宮中太醫都治不好的穆貴妃的疾病,嘉靖皇帝授予他太醫院禦醫的職位,他依然更喜歡在民間行醫。
徐母看著兒子如今的名醫風範,忍不住想起兒子兒時體弱多病的模樣,頗有些感慨“你小時候體弱的讀書都會累倒,我經常擔心你養不活,沒想到我兒不但能好好活下來,還能如此有出息,母親也就放心了。”
徐春甫想起往事,同樣感慨“讓母親操心了,是兒子不孝。”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因為自幼體弱多病被迫棄儒從醫,反倒是成就了自己在後世的名醫之名。
徐春甫低頭看向手中的醫書,隻是不知,他耗時十多年親自編纂的這本醫書在後世又被如何評價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他的這本書。
徐春甫在習醫過程中,發現古今醫書典籍浩瀚,尤其是以往印刷術不發達隻能手抄,輾轉抄刻,訛誤嚴重,決心對前人醫著進行整理。他從內經入手,對秦漢以來的230多種醫學方麵的重要典籍進行校正,分門彆類歸納整理數十年,最終編成醫書古今醫統大全
該書概括了明代以前的重要醫學典籍和醫學成就,影響深遠。流傳到海外後同樣很受重視,比如日本醫家在許多重要醫學著作中,大量引用該書內容。
至今醫界仍公認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融古通今、博大精深的煌煌巨著”,將它列為華夏醫學史上十大醫學全書之一。
嘉靖皇帝被天幕多次批評後,已經不再磕丹藥。
但是修道長生之心不死,正在嘉靖皇帝求而不得時,發現自己身邊竟然就有被後世大誇特誇的名醫徐春甫,瞬間驚喜。
這仁醫會雖然跟他沒什麼關係,但是醫書很有用,有這樣一本厲害的醫書,多培養幾個厲害的太醫,他豈不是可以活得更長久
天幕雖然證明了丹藥不能長生,但是天幕也說了,發達的醫學技術可以延長壽命,這不是更好
“很好,朕要大力發展醫學”
嘉靖皇帝甚至自己都有興趣想要研究醫學了。
隻要他多努努力,一定可以像張蒼、孫思邈一樣,活到一百歲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