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驚訝地看了一眼扶蘇,他不是親近儒家的嗎
連儒家大臣也震驚了,扶蘇這是怎麼回事,要背儒投法嗎
想到這裡,淳於越狠狠瞪了一眼李斯肯定是這個先學荀子後學法家的家夥影響的
嬴政卻對扶蘇的這一舉動很滿意,微微笑了笑“可。”
扶蘇受到鼓舞,更加振奮了。
這說明,他的選擇沒錯
春秋戰國前後曆經了五百餘年,這五百餘年雖然戰爭不斷,是天下大勢的重要蛻變期,是從奴隸製度到封建製度的重要轉折期,是古代經濟政治製度的曆史巨變期,同時也是文學的
巨變期。
以春秋戰國為分割點,在此之前,商周時期的學術文化交流一直為王室和諸侯貴族所壟斷。商朝是“為殷先人,有冊有典”,周朝是“備物典冊,官司彝器”“藏於盟府”。
商周時期,文化屬於壟斷資源,文學創作大多附庸於王室諸侯,就比如我們現代能看到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記錄諸侯貴族或者王室的祭祀、戰爭、農作等活動。
“彆說庶民百姓,連我們很多也不知道。”
大秦的朝臣,有出身不高的,比如李斯,也有世家貴族,但許多依然不認識甲骨文和金文。
或許先祖的先祖曾經認識,但也是極少數。
文字沒法傳承下來,也讓那古老的曆史大部分淹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中,隻有極小部分流傳下來,能從後世的文獻資料中窺見局部。
也因此,商周時期並沒有出現擁有獨立人格和自覺創作精神的個體作家,也沒有誕生出蘊含個人思想情感的文學作品。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很多個“第一”。
說到這裡,許多文人振奮了起來,開始為各自喜愛的文人呐喊
“孔聖人天不生孔子,萬古長如夜”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老莊”
“屈原”
一時間,熱鬨的如同後世的偶像粉絲掰頭。
我們說過“百家爭鳴”,今天不僅僅說“百家爭鳴”。
屈原是華夏的第一位偉大詩人,在秦楚相爭的年代,哪怕自己一心向楚殫精竭力,提倡“美政”,依然被楚懷王疏遠、流放。屈原在逆境中寫下離騷九歌等楚辭體的詩篇,成為了華夏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著華夏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之後,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辭令演化為“賦”。這也為後來的漢賦奠定了基礎。
“竟然沒有孔聖人”
漢朝,董仲舒有些遺憾,也有些惴惴不安天幕,或者說後世,不會真的完全不學儒家吧
司馬相如緊張中又含著期待天幕既然提到漢賦,不知道會不會再誇誇他的賦他又寫了不少新作品,完全可以多誇幾句。
隻有劉徹,摸摸下巴,看著天幕意味深長。
他發現能上天幕的都是有點“特長”的,自己作為帝王,除了“千古一帝”,其他提到的似乎太少了。
就連宋徽宗都能因為寫醫書多提幾句,他總不至於連宋徽宗也不如吧
雖然他不會寫,但是可以命人編,後世很多皇帝不都是動不動組織人編書,一修就是篇幅宏大的巨著。
若是以前,大漢隻有竹簡可用做
不到,現在大漢既有造紙術也有印刷術,大漢也可以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曆史著作。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彆體的國語戰國策等,這些都屬於曆史散文。
左傳以春秋所敘述的大事為綱,記載了春秋時代250年的曆史事件,具有曆史的真實性;
國語偏重記言,戰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期的曆史,特彆是縱橫家的言行。
這些散文對後世的議論文、史傳到小說、漢賦都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些表現手法,比如最著名的“春秋筆法”“左傳義法”,也成為了後世文動的旗幟。
天幕掛出了後世對“春秋筆法”的定義
“春秋筆法”,也稱春秋筆削或“春秋書法”,又稱微言大義,是華夏古代的一種曆史敘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
這個說法來源於孔子編纂春秋時的創作手法,對於當時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諱而不言的態度。
漢朝,古文經之爭中,今文經學尤其推崇“微言隱義”和“微言文”。
東漢今文經學家何休手中執筆,在看天幕時仍不忘奮筆疾書,聽到此處,大聲讚揚“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孔聖人的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貶,我等該好好學習”
他的妻子何夫人在門外聞言,無語了。
丈夫在外時嘴笨,不善言辭,無論是年輕時求學還是後來收徒,他人有問隻能寫在紙上,用書麵作答。
後來入朝當了郎中,又與朝臣不和,覺得不符合自己的生平所願,於是稱病辭官。
黨錮之禍起後,何休受到連累被禁錮,沒想到何休反而樂在其中,把自己關在家中閉門不出,每日埋頭在書房裡,用功十餘年,一連創作了許多書籍。
有春秋公羊傳解詁12卷,注孝經、論語等,現在正在寫的就是春秋漢議,以春秋大義,駁正漢朝政事600多條。
何夫人總覺得,丈夫這樣的作風遲早要把整個朝廷得罪完。
但是心裡又隱隱有種期待,萬一,丈夫能憑借自己書籍青史留名,豈不是能扭轉目前的困境
想到這裡,何夫人捏緊帕子,看著天幕,緊張地等待著後麵的故事。
先秦時期還有一項著名的文體,那就是“寓言”
同學們,不知道大家上學時有沒有被韓非子裡麵的寓言故事所騙,以為是真實的曆史故事
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鄭人買履、買櫝還珠、宋人疑鄰、螳螂捕蟬等等,都是韓非子裡麵的寓言
咕咕當年上學,還以為真有那麼愚蠢的鄭國人是故事裡那樣買鞋的
秦朝時百家弟子狂笑,除了鄭國人。
今天,也是鄭國
人風評被害的一天。
鄭國人開始瘋狂罵罵咧咧“我們又不是傻子”
“韓非如此貶低我鄭國人,我們也要寫寓言嘲諷他”
“對,寫把六國人都嘲諷一遍,我們鄭國人才是最聰明的”
群情激奮中,某位鄭國貴族一時口不擇言,當著眾多六國人的麵這樣一說,瞬間迎來六國舊民的視線。
“哎呀,誰打我”鄭國貴族感覺氣氛猛地一靜,正在緊張時,不知道誰從背後打了他腦袋一下,快速回頭,結果後背又被打了。
“太過分了當我們沒看到是吧”
其他鄭國人看到,一起朝著出手的人動起手來,打作一團的同時還有人傲然的籠袖旁觀
“以為隻有你們會寫,我們也會”
“不是隻有韓非會寫,李斯也會”朝堂之上,李斯看著天幕又開始讚賞韓非,還被話語中透露的後世學子都學習韓非的書籍羨慕了。
他已經在寫了,李斯子一定也能傳世
老實說,看這些故事完全能理解始皇帝為什麼喜歡韓非子,我也喜歡嘿嘿。
嬴政“”
雖然但是,他也不完全是為了看故事,怎麼說得他像是喜歡看故事的小孩。
連嬴政的子女也對這些故事感興趣起來,聽起來法家原來也可以這麼有意思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莊子說“以寓言為廣”,即用寓言來闡發自己的主張。它產自民間,是從比喻中發展起來,在原著中其實並不獨立成篇,隻是作為論證手段之一,在戰國時代比較盛行。
莊子一書,寓言共有200多個,韓非子中達到300多個,其餘著作也不少見。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揠苗助長”“齊人乞墦”“一子學弈”來自孟子,“望洋興歎”“庖丁解牛”“莊周夢蝶”來自莊子,“刻舟求劍”來自呂氏春秋,“南轅北轍”來源於戰國策魏策,“畫蛇添足”來源於戰國策齊策,“狐假虎威”來源於戰國策楚策。
“這些,我們也學。”
秦朝的貴族非常驕傲,原來他們學的書籍內容跟後世一樣。
“後世海納百川,各家都學,頗有雜家之風。”雜家弟子得意的挺起胸膛。
雜家“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呂不韋在世時得到重用,並且編書有呂氏春秋,就是天幕上提到的呂氏春秋
是不是發現我們老祖宗的想象力也非常豐富
這些寓言,上繼遠古神話,下啟發小說,直接影響惡劣唐朝、明朝的寓言創作,也可以看作是後世魏晉雜事、誌怪小說的雛形。
不得不說,先秦時期的聖賢們養活了後世多少文學家史學家
這一次,百家齊齊驕傲沒錯,他們老祖宗就是最厲害的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