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的演技是夠用的!
至少在《奇跡》裡麵…
《奇跡》的核心驅動力,是必須要短期籌到60萬為妹妹做手術。
然後主人公景浩的朋友賣給他一批舊手機,本來是要做翻新機,後來遭遇政策打擊,轉而想把手機拆完零件賣給原手機公司。
景浩找了幾個可以低工資甚至不要工資的員工,簡單培訓之後,最後如願把零件賣給公司,為妹妹籌到錢。
這個劇本的問題在於主人公做任何事情都太順了,外界給他的壓迫感太弱。
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驅動力,其實大部分觀眾其實並不能體會到妹妹病情的緊迫性。
除了知道八歲之前要做手術,在電影中幾乎沒有發作,壓迫感給的並不夠。
另外,《奇跡笨小孩》裡,主人公沒有受到政府打擊,沒有同行競爭,公司領導賞識,下屬全力支持,反派當然也有,不過是領導下屬的冷嘲熱諷,對主人公困難無動於衷,房東催逼租金…
這樣的創業環境過於理想化!
劇本的問題變得非常明顯,張力不夠,過於理想化,沒有一個合格的反派,導致故事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很正常,這是一部主旋律作品。
自然那會有很多條條框框,在規則內舞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
景浩一開始抄底碰到政策調整,跌入人生最低穀,但後續無論是手機廠商老板伸出橄欖枝,還是團隊不計報酬為其趕工,都讓人看到這個世界的溫度和悲憫。
畢竟,這依然是一部帶有主旋律傾向、謳歌時代楷模的作品,它的目的是呈現真善美,是展現偉大的創業之路以及永不放棄的拚搏精神。
編劇已經很努力的給景浩設置了重重考驗。
沒有本錢,他砸鍋賣鐵租廠房,不惜到人力市場雇傭最廉價的勞動力,然後通過打工做蜘蛛人來承擔所有支出;
材料被不法分子偷盜,他化身為超級英雄,不顧危險追車上演生死時速;
意外受傷,廠房被收回,可答應的手機零件還沒有全部拆卸完成,此時,那些與其同甘共苦的工人們站出來幫他扛下了所有壓力,苦儘甘來的景浩團隊終於如願獲得成功,開啟了自己人生全新的一頁…
這樣的人物,必定是瘦弱的,但眼神充滿堅定!
不過,文木野還是有水平的,多次出現的小螞蟻艱難爬行,代表著主角雖渺小,但也在風雨麵前不退縮。
有一點沒沈良挺不爽的——景浩是開過檔口,混過華強北,手握幾十萬的元器件,不去找零件回收,卻去和甲方商量減10萬?彆的不說,閃存這種就是硬通貨,交易價格是按小時變動的,隨時能兌成現金。
沈良原本想跟編劇討論一下,但一想到電影裡演的一個接一個的苦難被催債、被催租、被盜竊、被撞被傷被拋棄、失業、被台風砸壞廠房、不肯通融的資本家及其高階打工仔,都那那麼真實…
包括最後結尾,景浩全廠簽了兩年合同,500萬!
看著很多吧?
但500萬算什麼概念呢?
2015年前後趕不上深圳一套房的漲幅!
認真你就輸了,安安心心拍完,哪來那麼多想法?
……
劇組,每天在一起拍攝,大家的心理變化,還是能察覺出來的!
最開始,良哥每天都帶著糾正的想法,整個人怨氣十足。
動不動就跟文木野吵架…
搞得其他演員也不敢太極接近他。
不過,大概從第七天開始,良哥整個人就變了,就沒有那麼緊繃了…
大家也都願意跟他閒聊。
比方說辛芷蕾——她演汪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