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者》這個劇,看似反派是林樵鬆。
其實不是,林樵鬆也是個可憐人…
林樵鬆畢業於黃埔軍校,他從一開始接受的教育就是精忠報國,在亂世中灑下自己的一片熱血成就一世英名。
在軍校的時光是林樵鬆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也是他最肆意的少年時光。
他最懷念的是那個時候和兄弟教官一起揮斥方遒的時光。
所以當他來到上海後他想儘一切辦法也要回南京。
因為南京有他的夢。
而為了這個夢,林樵鬆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淵,最後無法自拔。
他以為自己隻要立下大功就有機會回到南京。
他瞧不起上海那些高層,但是他卻沒有辦法拒絕替他們賣命,替他們背黑鍋,替他們乾那些見不得人的事。
他根本不知那些高層永遠不會讓他真正立下大功,更不會放他回南京。
而他更不會明白,哪怕有一天他真的回到了南京,那個南京再也不是他記憶中的那個南京了。
對那些人來說,林樵鬆是一把好用的刀,也是一條最好用的狗。
他們從未把他真正當成一個人看,他隨時都可以被拋棄。
飾演林樵鬆的是屈楚蕭…
演的還不錯。
哦,《追風者》真正的大反派,是沒有出現在演員表中裡的看不見的大人物。
要麼隻存在於台詞中,比如蔣。
要麼隻存在於電話裡,比如宋先生孔先生等等…
要麼隻存在於剪影中,比如大姐,大姐和她的走狗爪牙們,一句“收拾完銀行收拾散戶”、一錘子砸出萬民家破人亡、魂斷上海灘的悲劇。
輕飄飄的幾句話,對應著眾人流離四下的大悲劇,一重一輕之間的對比,更能顯出“他們爛透了”的卑劣。
其實這種“看不見的大人物”處理方式,也並非《追風者》首創,但劇作將“來自上方的意誌”和“大人物吃民骨血以自肥”做了更有價值批評性質的捆綁,用得微妙。
通過爛透了的這些人,講明白了“為什麼他們不是人民的未來”、為什麼紅色根據地的另一群人被愛戴。
不過,《追風者》的結局其實挺慘的——我們都知道,在紅軍走後,原本的根據地被掃蕩,數百萬人被殺!
——紅軍長征北上後,在光頭的密令下,遍布江西全省的蘇區,遭到果黨大肆屠戮,即所謂“茅草過火,石頭過刀,人要換種”,遇害民眾超過四五百萬人,江西總人口,1933年是1863萬人,到了1937年,隻剩下1328萬人。
不止江西,大彆山區的湖北四縣、安徽五縣、河南三縣,儘成一片廢墟。原有6萬人口的天台山區,被殺得“隻有不到300個老人和幾個病弱的小孩”…
——《“剿匪”戰史》明確記載!
沈良原本想把這些資料放在最後一集,集中展示一下…
但可能不能過審。
而且,《追風者》有很大概率拍攝第二部,還是算了…
……
大概是晚上11點的飛機,時間還早,沈良驅車帶著偶像去了海邊的一處公園…
之前他跟白粥姐來過。
此處景色秀麗,環境清幽,而且路燈也不夠亮…
很適合對空長鳴!
偶像挺激動的,應該是沒試過在空曠的原野探討藝術。
剛開始的時候還推推拉拉,後來纏著良哥——各種吸風飲露…
又體驗了一波!
差點沒趕上飛機。
飛機上,沈良戴上眼罩準備休息,偶像突然問了一句“你覺得我演技真的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