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趕客效應,就是指某些因素或行為導致客戶或顧客不願意接近或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的現象。
具體到影視劇,就是,儘管觀眾對某部劇集表示期待,但如果主演之一因其個人行為或形象問題,可能會讓一些觀眾產生抵觸情緒,不願意觀看或支持該劇,這就是所謂的“趕客效應”。
最典型就是快樂家族還有得雲社演員…
隻要有他們參與,甭管電影本身算不算爛片,在很多人眼裡已經是爛片了!
章紫怡倒不是因為爛片演多了,實在是佳作太多!
導致看到她的名字,就覺得這個電影‘高端’、‘藝術’…
然後很多觀眾就沒興趣了!
如果再貼上‘電影質感’四個字或者‘拿獎水準’之類的…
那就更沒想法了。
那為什麼一堆媒體各種誇讚她?
因為她是圈內人啊!
現在的電影圈子,標準是主觀的,根子依附於權力,眼界脫離了人民,就像一個豬圈,一群住戶秉承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互舔。
一旦他們主演的電影上映,指望觀眾真金白銀的掏錢了………
一個個傻眼了!
以前還能靠著‘藝術家’、‘幾袋長老…不是幾代導演’忽悠一下不懂行的影迷…
現在?
誰踏馬搭理你?
所以,從商業電影角度來講,她的性價比奇低。
她的受眾肯定有,但肯定跟主流商業片受眾是截然不同、涇渭分明的兩撥人。
包括《我和我的父輩》之後,原本還想做《我和我的春晚》…
然後,拚盤電影被相關部門叫停!
哦,良哥認真說了一句,轉身離開…
並不在意門姨的表情…
不過,良哥確實缺少重量級獎項。
是,觀眾不在意,他的粉絲也不在意,但他還是挺在意的!
很多他的粉絲吹他是國際巨星
並且舉例說他在國外有多少的點擊,新歌、新電影上了什麼什麼榜…
有時候看著挺尷尬。
他真不是!
他最多算名人,就跟很多硬盤裡的老師一個等級,知道名字…
好吧,這麼比較不合適,畢竟那可是造福廣大男性同胞的辛勤勞動的的老師。
咳咳,現在金馬獎沒了,拿金像獎概率不大,金雞獎…權威性也不太夠,他需要一兩個海外獎項。
要不,做一部衝獎電影?
說實話,之後幾年的電影,他看的不多,有印象的也就《駕駛我的車》、《偶然與想象》,沒錯都是濱口龍介的作品!
這個導演很厲害,他的故事不可能讓人失望,因為他不設置懸念,更不試圖展示什麼以說服觀眾,他隻是通過一座體驗之橋,邀請你進到他的世界裡來…
沈良非常喜歡他的風格摒棄宏大敘事與社會批判、在人性深度的挖掘上也沒有過度用力,幾乎與西方電影節的標準背道而馳…
一種全新的美學經驗,跳脫出某種日漸枯竭、過勞甚至陳腐的、由西方電影節確立的藝術電影傳統,卻最終以其獨特的風格獲得了西方電影節的普遍認可。
另外還有一部電影,叫《阿諾拉》拿了金棕櫚,沈良關注的原因倒不是電影多好,主要導演肖恩·貝克很有天賦——他的第二部長篇電影《待綻薔薇》忽悠了海明威的曾外孫女出演。
《待綻薔薇》是19禁的青色片!
嗯,當時就覺得此導演不同凡響…
咳咳…
如果把《光榮與夢想》拍出來,不知道能不能入圍戛納…
拿不了最佳男主角,拿個最佳導演或者金棕櫚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