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電影,可能等不來所謂的口碑逆襲…
良哥對此並不關心,他隻是在工作而已!
《奇跡》這個戲,他沒有投資,甚至沒有簽分賬合約,拿了3000萬的片酬。
所以,他現在屬於履行演員的義務,分內之事。
……
“電影的主力觀眾永遠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群…現階段95後、00後這群人已經成為主流觀影群體,他們自我意識要比以前的觀眾更強。
以前的觀眾,聽說張藝某、馮曉剛導演拍了一部電影就要去看。
但現在的觀眾意識會更加明確,知道自己想看什麼,會有自己的選擇。
你的電影不符合他的預期,他就不買票…”
王易冰、文木野、沈良接受《中國電影報道》的采訪,王易冰聊起了電影市場。
“就是做好類型化,類型標簽一定要特彆清晰,當下觀眾是帶著預期來看電影的,明確知道他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進來看到了,完成了一次愉悅的觀影,出門就給你點讚,要是貨不對版,出門就得罵!而且他們會發朋友圈、微博,各種手段抒發他們不爽的情緒…”
“那伱覺得《奇跡·笨小孩》的看點在哪?”
“故事雖然是是虛構的,但給人的感覺很貼近現實…”
“我想問一下沈良,文木野導演在拍攝“藥神”時,素有“文保保”的美譽,這次拍攝您有沒有感受到導演對細節的嚴謹?又有哪些戲份是計劃外的即興拍攝”
“比如晚上拍戲吼了無數條,嗓子接近啞的狀態,就是一直在保。導演要求很高,包括對攝影,對所有調度細節、節奏,就必須得一絲不苟…”
“你那您習慣嗎?”
沈良想了想,道“最開始不習慣…任誰ng18次,都會懷疑自己的…”
“那後來呢?”
“後來…我想通了…”
“想通了什麼?”
“就我隻是演員…這個戲是文導的戲,我也收了片酬,那就老實按照甲方的要求,調整自己…”
“看來,沈良對文保保一肚子怨氣!”
“嗯,”沈良煞有介事的點頭“…最開始確實是一肚子怨氣,後來,跟他混熟了,也慢慢理解他了…他壓力也很大!”
“你是說文木野?”
“對,”沈良拍了下文木野的肩膀“他上一部電影是《我不是藥神》,被觀眾推上了神壇…《奇跡·笨小孩》這個題材,天然不討好大眾市場…”
“為什麼這麼說?”
“現階段大環境不好,經濟下行,大眾不願意相信打穿階級的夢幻故事…你要把這個故事講的讓人相信,本身就很難,所以,要對景浩,也就是我演的角色多下功夫…”
文木野點頭“我們最開始找不到切入點,我沒創過業,我也不太了解,我也不懂,所以我就得摸一摸,而且本身有限定,沒有辦法做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東西,隻能是試著做一對兄妹兩人的故事…”
“切入點改成了為妹妹治病…”
“為什麼這麼改?”
文木野“要做一個沒有限定的創業片,那可能不是寫成功的,寫的是你作為一個成功的人要付出的代價,不能隻寫光明麵。要去寫這個人需要付出的,比如說貪婪、**、紛爭。
一個創業電影,如果不能夠談代價,它就會少很多東西。
但這是個“命題作文”,所以我們用的方法就把它回到兄妹之間這樣小的情感裡麵去延伸。”
“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時間太緊了,從剛開始接到任務到上映隻有八個月時間。劇本可能最多隻能寫兩個多月,它不像《我不是藥神》的劇本,我寫了兩年多。《奇跡》這個片子,隻有三個半月進行籌備然後開始拍攝,後期剪輯隻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沈良插話“我看了成片,已經很不錯了,雖然有些小瑕疵,但哪有儘善儘美的電影呢?我給八十分!”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