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影評,觀眾不能說不好,否則,你就是黑粉,片方就要找律師…
老一輩的導演非常自負!
甚至不願意去反思一下商業片的成功規律是什麼,一直停留在國有大製片廠及央視投資播出一條龍,不計盈虧的年代。
所以很容易將集體的智慧及時代的紅利導致的成功,全歸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嗅覺。
當年胡玫大導演的《孔子》跟《阿凡達》同時上映,她說《阿凡達》就是‘除了特技沒有什麼好看的’‘一群小精靈飛來飛去’
再往前,當年《金陵晚報》摘錄了一則新聞:中國名導銳評《泰坦尼克號》,馮小寧、張藝某、黃蜀芹都不看好,紛紛表示‘《泰坦尼克號》可能會贏得全世界觀眾的歡迎,但就“電影”而言,該片不過是玩了一次拋灑金錢的遊戲而已。’
他們類似的還有丁勝…票房撲街就在那埋怨觀眾。
很多老牌電影人如今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創作力有些跟不上步伐。
在新片遭遇差評後,他們選擇了負隅頑抗、心生委屈、拚命辯解、滿腔不甘。
如此卻對電影票房毫無幫助,對個人更是招來諸多爭議。
哦,丁勝的電影被謝飛導演直接批評,映後發布會,丁勝還擱那自我辯解‘影片宣發有難度,有觀影門檻,不是特彆容易能看進去,現在很多愛看短視頻、手機不離手的人可能看不進去,所以口碑會比較兩極。
謝飛導演直接了當道:‘宣傳找不到點,可能是你的類型不清,懸疑不清,煽情不集中,笑點不集中,都可能造成宣傳找不到點,以及你用了大腕楊蜜,可是她的戲後半段才有,這都可能造成問題。’
高群書也一樣,發微博說‘《刀尖》、《三叉戟》都是疫情前拍的,都經曆了重重磨難。
投資都沒過億,並且,我個人都投資幾乎過半。
因為錢少,朋友們來友情出演,幫忙客串,都是基於情義。
都幾乎沒要錢。
為什麼?
大家熱愛電影。
永遠感謝他們。
也永遠感謝看了這兩部電影的觀眾。
批評,我會接受。
謾罵,隻能回一句:去尼瑪的。’
然後底下有高讚‘高導,敬請放平心態。我認為《風聲》和《神探亨特張》是好片,可是《刀尖》、《三叉戟》實在不認可。我和你都難,我花錢進電影院現在都成了奢侈了,哪怕是在三線城市!’
《上海堡壘》被嘲諷,連發了好幾條‘這是爛片’的微博…
事實上,這些導演被周圍小圈子裡的人天天變著花的吹捧,早就脫離群眾脫離真實的創作了,很多真實的評價在他們看來屬於大逆不道倒反天罡。
其實,沒有必要,是非曲直,觀眾已經不關心了。
……
到了酒店,沈良衝了個澡,然後直接睡下…
醒的時候已經快晚上了。
換了身衣服,洗漱一番,走到客廳,看到了正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的肉巴。
“你來啦…”
“嗯…你睡好了?”
沈良靠著她坐下,看了眼她的手機屏幕,正在玩王者榮耀,隨口說了句:“你不是代言那個…《榮耀大天使》嘛?”
“代言歸代言…你沒有代言過遊戲嗎?”
“我不玩遊戲…”沈良搖頭:“這局打完,咱倆下去吃飯吧!”
“…導演他們也來了…”
“那蔣龍、張弛也到了?”
“嗯,都在樓下呢…跟宣傳人員對接流程…”
沈良掏出手機,埋怨了一句:“那怎麼不喊我?”
“陳總說你太累了…”
“…這局打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