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現在基本靠t出圈…
t一哥肯定是周申,t一姐說是張碧辰應該也沒人反對吧。
據說之前有某部劇的製片人在找人唱t之前特意找了大師算了算,大師說隻要找張碧辰唱了t項目肯定就能大火!
沒想到,那部劇還真就火了,大師這話也越傳越廣,現在業內比較信這個,隻要找張碧辰唱t就能創造爆劇。
就因為大師這話,張碧辰現在唱t的價格越來越高,找她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張碧辰團隊也有意要維持這個玄學人設,都會親自看看劇本看看班底,沒什麼爆相的劇她都不接。
《安樂傳》就找過張碧辰,但她沒接…
更加深了刻板印象!
陳思成決定找張碧辰來唱《籠》…
沈良沒有意見,音樂的事情聊完了,陳思成想起一個事“《蜀山》什麼時候上?”
“7月下旬吧…《消失的她》呢?”
“6月中旬…給《八角籠中》預留半個月的時間…”
“行,我知道了。”
沈良看了看王寳強,突然問道“寳強哥明年有事嗎?”
“…有項目找我?”
“嗯,我看上了一個,叫《逃離金三角》,裡麵有個大佬,想找你來演!”
“電影還是電視劇?”
“電視劇…導演我找了新爽,他正在改編劇本…”
“是什麼時候拍?”
“估計九月份…”
王寳強盤算了一下“行,我有時間…”
陳思成有點羨慕,插話“劇本都不看?”
王寳強懟了一句“能被沈良看上的劇本會差嗎?”
“…那倒是,”沈良還沒說話,陳思成接話“良哥算是品質保證,他的項目就沒有低於7分的!”
“沒有啦,運氣好,運氣好…”
“你就彆謙虛了,誰不知道沈良出演的電影,起碼十個億!”
“就是,我看他們做票房號召力統計,演員魅力榜之類的,都要先排除掉你…”
“…哈哈,喝酒,喝酒!”
……
這個是事實,關於演員扛票房的話題,也就是票房號召力的話題,很多自媒體會討論。
其實,演員扛票房指的是在某類型片領域有代表性塑造的翹楚級演員,而不是泛化為名氣、流量跟票房之間的轉化率公式。
比如過去說香港電影雙周一成,周閏發的當代江湖英雄、周星弛的喜劇、成龍的功夫喜劇,都是在自己擅長的類型片領域中,創作性的發揮後再深耕帶來的票房號召力。
插一句,當年成龍很吊的…
無論是民國戲還是時裝片,都很賣座,即便是文藝片《奇跡》也賣出了3404萬,位列1989年年度票房榜第二。
羅維在成龍大火之後,把他以前拍的《龍拳》《拳精》《少林木人巷》等片隨便剪輯一下拿到日苯都能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現在不行了…
其深耕類型片,一方麵的好處是,看是誰演的就知道是啥類型片,先進行了觀眾期待值篩選,那自然既有票房聚攏效果,又會讓後續口碑發酵方向比較一致。
此外,因為深耕某一領域,那在劇本、導製團隊水平、自身理解發揮方麵都更有經驗,相當於提前幫觀眾把了關,起到品質保證合格的效果。
現階段的大部分演員,是做不到這樣的深耕類型化的!
天一部地一部神一部鬼一部的,這自然也就談不上扛票房了…
放在現在的國內電影市場,除了像沈滕、吳景這種極具類型特色的翹楚演員以外,其他的大部分就不能算在演員扛票房這個邏輯裡。但這玩意放在沈良身上是失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