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最主要沈良不太想接外戲了…
韓延有自己的製片人。
對了,說個事,因為《搖太陽》和《熊出沒》是同一家發行方,《熊出沒》又是眾所周知的春節檔“剛需”,
所以,這個出品方在一開始定檔時,就態度極其強硬,要求院線給《搖太陽》12%排片,《熊出沒》10%排片,才肯給影片密鑰…
——片方覺得《搖太陽》起碼20億票房,一般檔期容納不了…
當然,捆綁發行的計劃落空。
然後,《搖太陽》這部在春節檔、題材極度不合適的電影撲街了,甚至和它本身的質量無關。
大過年的非要上“絕症片”?
明明應該去清明檔或者端午檔的片子,非要放到春節檔來“晦氣”?
由此可見發行方的傲慢!
任何中國人都知道,大過年的,最忌諱的就是這個!
你擱這裝外賓?
聽說,春節檔期間《搖太陽》片方一直電話騷擾所有影院,要求至少排兩場,有些影院給麵子排了,有些沒排,片方一怒之下,把所有沒排的影院拉黑名單,後續影片票補一律不給,隻能原價銷售。
然後主控發行的《九龍城寨之圍城》、《談判專家》頂不住了,又把黑名單撤了…
——當你的受眾人群偏向年輕人就不要放在春節檔了!
……
其實將不同社會收入水平的人、子女放在同一個環境下,發生化學反應的題材一直是影視作品大熱門!
很多偶像劇也是如此,典型就是《惡作劇之吻》和《流星花園》,《流星花園》中,來自社會中低層的杉菜,通過和頂層但是富裕的少爺群體不卑不亢地交流,建立了友誼,得到了互補和成長。
在《惡作劇之吻》中,同樣來自社會中低層的湘琴,通過努力,和學校的名人直樹共同經曆種種,組成家庭。
《包氏父子》剛好相反…
他是批判以及諷刺的!
說回老傅,他得知沈良看上了《包氏父子》,很有感觸:“《包氏父子》很有意義,現在很多人貸巨款買好的學區房,混高端圈子…表麵上看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還是功利性教育!”
沈良:“那按您的說法,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塑造人格!比如讓學生懂得明禮誠信,做個有教養的人。”
一旁的焦奮宏搖頭:“事實上這部分教育已經名存實亡了,畢竟高考不考這些內容…現在的家長把全部希望押在了子女身上,絲毫不考慮子女的實際情況,希望子女能夠通過接受教育實現階層騰飛——是騰飛,而不是簡單的躍遷。”
“你什麼想法?”
沈良拿出自己的劇本大綱:“我覺得可以結合海外留學以及網上詐騙這塊…小包高考失利想去留學,老包賣了房子湊夠了學費,到了國外,結識了一群狐朋狗友,染上du癮,他不斷向家裡要錢,最後實在沒辦法,不得不向當地黑幫借了高利貸。在黑幫威脅下,走上了以販養吸的深淵,終於有一次被海關抓獲…結局就是被判死刑!”
“會不會太悲劇…”
“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人生悲劇嘛!”
“那也殘忍…”
“沒事,老包找沈滕來演…”
聞言,老傅點了點頭:“…他演老包倒是合適…你演小包?”
沈良趕緊搖頭:“我都快三十了,演不了,肯定演不來!”
“那你準備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