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孫權悠悠地放下了手裡的書卷,“這帖子都翻來覆去看多少次了。”
喬瑋將帖子和名單按下,“諸葛孔明。”
史書裡曾有記載,建安年間,徐庶與石韜、崔鈞、孟建、龐統、諸葛亮幾人之間交往密切。
甚至徐庶、崔鈞、孟建、石韜被稱為諸葛四友。
徐庶是最早出仕的,建安六年,劉備駐紮在新野之後,徐庶就前往投奔。
因此月旦評的名單裡沒有徐庶實是常理,可其餘幾人都遞了拜帖來,沒道理諸葛亮不來啊!
她想了想,在竹簡上寫下石韜幾人的名字,喚來幼燸,“你悄悄去這幾個人下榻的驛站打聽一下,有沒有一位姓諸葛的先生隨行。
若是沒有,再去諸葛長史那裡打聽一下,他家中近日可有兄弟前來探親或是遊曆到吳縣來。”
孫權思忖良久,“看來你真的很看重這位諸葛先生。子瑜通達治體,才猷蘊借,想來其弟也承其風。”
“不止是如此。”喬瑋對諸葛亮是有其他的考量,諸葛亮擅內政與治軍,史書上曹操就誇過他治戎為長。
如今江東內政有張昭,外事有周瑜,可越是如此,將來文武之臣的立場就越是涇渭分明,矛盾就越尖銳。
諸葛亮內能興內,外能治軍,算是個複合型人才。
何況張昭年事漸高,有許多政見也偏於保守。孫權將治所從吳縣搬到京口,用意便要指兵荊州,但張昭並不多讚同。
亂世之中需有保守長者守護後方,亦需銳意進取之輩指揮兵戈。
張昭出身世家,對於農耕之事雖重視卻並不擅長,因此在農事與調度輜重糧草之事上,略有所欠缺,而諸葛亮正是如今江東所需要的人才。
喬瑋將吳範和劉惇布局於交州學雙季稻之術,又招攬歐氏莫氏、設丹楊、宛城諸地為冶金重地,便是要為江東吞並荊州做好輜重、軍械的準備。
如今布局漸入佳境,便需要有人專事此務,將資源整合起來,在內事的眾多人才之中,喬瑋還是想選諸葛亮。
但若要讓喬瑋來解釋,為何會對一個素未謀麵的人抱有如此大的信任,她一時也解釋不了,畢竟如今的諸葛亮也隻是一個名不大見經傳的年輕書生,還不是後來那個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戰略家和文學家。
“我隻知道水鏡先生稱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定然是有道理的。”
喬瑋取出了龐統的拜帖,放在孫權的麵前,“鳳雛先生已然入局,君侯不想龍鳳並駕而驅,西向荊益?”
孫權眼神微微亮起,他驚喜的眼神在喬瑋的臉上來回探究,“你怎麼知道我想要的不止是荊州?”
“因為我看到你寫信給趙將軍,讓他寫信給張伯歧將軍了。”
張伯歧名任,乃是益州牧劉璋的屬下,與趙雲師出同門,可惜劉璋和張魯之間鬥爭不止,張任曾受劉璋之靈,儘殺妻母親與家室。
而如今張魯勢漸大,割據漢中之地,便是劉璋恨之入骨卻也無可奈何。
孫權想聯合益州先攻伐荊州,許下承諾,待荊州之仇事了,便會出兵助其剿殺五鬥米教。
趙雲和孫安有婚約之故,自去歲起,二人便時有書信往來之事,孫權也偶爾會借二人書信之故,混入軍事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