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進自己則是率領寒梅鐵騎和張青山的一萬精騎,迅速返回幽都城外的幽都軍大營做休整。以便迎接在此之後的戰鬥…………
………………
幽州城是燕雲十六州最大的城邦,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渤海,周邊物產豐富。交通更是包含了陸運和海運,百姓生活也算富足。因此幽州城,也是自古以來,便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幽州城本是前朝幽州節度使,石敬堯的根據地。自石敬堯被高進和趙應龍聯手所滅後,幽州城便歸屬於高進的管轄範圍。
高進派遣孟廣誌夫婦和楚戰天楚易峰兩兄弟,鎮守幽州城。同時也接手了,石敬堯所剩下的十三萬幽州大軍。
由於平日裡孟廣誌夫婦,並不是長期的居住於幽州城。管理幽州城的任務,基本就落到了楚戰天和楚易峰兩兄弟的肩上。
楚戰天和楚易峰兩兄弟,為人和善。無論大事小情,都與被高進一同委派過來的,十幾位幽都軍元老,共同商議。
楚戰天和楚易峰兩兄弟,平日裡訓練士卒,也是十分的認真刻苦且賞罰分明。這使得原本軍紀渙散的幽州軍,變得軍紀嚴明,逐漸成為了一支可戰的精銳之師。
這日,楚戰天和楚易峰兩兄弟,正在幽州城府的議事大廳內,與幽都軍的十幾位元老級將領,商議如何解決幽州軍,兵馬糧草的事宜。
長城防線古北口守軍的斥候,快馬回報。大遼國與高句麗的聯軍,已經突破長城古北口處防線,進入幽州境內。此時正直逼幽州城而來。
楚戰天楚易峰兩兄弟和議事大廳內的眾人,神情頓時緊張起來。
楚戰天說道:“大遼國與高句麗的聯軍,從長城防線的古北口處入境。
耶律長風居然沒有率軍,直逼幽都城。卻是沿著長城防線,直奔我們所在的幽州城而來。這簡直是欺人太甚,難道打仗也是先找軟柿子捏嗎?”
楚易峰沉思片刻後,說道:“依我看來,耶律長風是想率大軍,先吃掉我們的幽州城。從而斷了大帥高進,所在幽都城的後備兵源。
大哥,不是你兄弟我膽小怯戰,如果我們貿然領軍,出幽州城迎敵的話。
你我無論在文治武功,還是在所率軍隊的數量上,皆是難以與之抗衡!
當務之急,我們先要立即派人,去大帥高進處求援。
然後我們堅守幽州城,等待大帥高進的援軍早日到來!”
議事大廳內幽都軍元老級的將領,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楚易峰的提議。
楚戰天略有所思的說道:“我覺得此事,似乎有些不妥。大遼國的兵將,擅長在馬背上作戰,並不擅長攻城戰!
耶律長風此次率大軍前來,首選的目標卻是城池堅固的幽州城。
我感覺興許這其中有詐。極有可能是耶律長風,利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引大帥在率軍前來的路上,截殺大帥所率的援軍!”
大廳內的眾人聞聽楚戰天所言,皆是大吃一驚。
片刻後,楚戰天輕聲的說道:“也許是我多慮了,現在先不管耶律長風意欲如何!
我們首先都要派人,去往大帥所在的幽都城處求援。
而我們自己要做好,堅守幽州城的準備!”
楚戰天的提議,得到在場眾人的一致認可後。所有人便出了議事大廳,做迎戰來敵的準備。
首先將幽州城內的百姓,進行疏散撤離出幽州城。然後將城外,幽州軍大營的全部兵將,緊急調入城內。
次日傍晚,大遼國騎軍的先頭部隊,便已抵達幽州城前。
最先到達幽州城的是,大遼國騎軍的先頭部隊,總計有三萬人馬。皆是大遼南苑本部的輕甲精銳。
楚戰天和楚易峰,率眾人在幽州城的城樓上,仔細的觀察敵情。
楚戰天說道:“最先到達的,不過是大遼國的先頭部隊。
他們的大軍,後繼就應該陸續到達。
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遼寇立足未穩之時,先給他們一記當頭棒喝,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楚易峰並不讚同,大哥楚戰天的提議。他自己的意見,依然還是堅守城池不出,以求穩為主。
楚易峰的意見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楚戰天也隻好悻悻作罷!
第二日午時過後,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便陸續的抵達幽州城附近。在距離幽州城外十裡處,安營紮寨。
大遼國和高句麗,將近八十萬人馬的聯軍大營,一望無邊。這在聲勢和氣勢上,都給幽州城的守軍,帶來了莫大的心理壓力。
就連久經沙場的幽都軍元老級將領,內心也不免感到一絲恐慌。因為他們自己,也從未見過如此大的陣仗。
次日一早,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便開始攻城。
大遼和高句麗的聯軍,先是將幽州城團團圍住後。大遼國的軍隊,從幽州城的正北大門開始進攻。而高句麗的大軍,則是從幽州城的南大門開始進攻。
巨型投石車投擲的巨石,將幽州城防的許多地方損毀。而其他的遠程投擲武器,將燃燒著的火球,扔進了幽州城。
隨著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發起了如海嘯一般的衝鋒。整個幽州城,此刻仿佛都在燃燒。
楚戰天和楚易峰在北大門的城樓上,指揮幽州軍作戰。
英勇頑強的幽州軍將士,抵擋住敵人,一波又一波的進攻。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保衛著幽州城。
幽州城的攻防保衛戰,持續了整個白天,都未曾停歇片刻。
大遼國和高句麗,由於在兵力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他們都是每隔兩個時辰,便更換另一波攻城的隊伍。妄圖以車輪戰術,耗死幽州城的守軍。
大遼和高句麗一方的兵將,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體力,對幽州城的守軍,進行著不間斷的攻擊。
反觀幽州城的守軍將士,雖然作戰英勇,一個個奮不顧身。
但是由於在兵力上,敵眾我寡,處於絕對的劣勢。因此在兵將的輪換上,就顯得捉襟見肘。
這種情況,隨著幽州軍傷亡人數的增加,從而變得愈演愈烈…………
:..cc00
..cc。..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