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南霽雲率領的五十萬大軍,抵達幽都城。而淮南王柴榮光,所率領的十萬淮南精兵與糧草輜重,也同時到達了幽都城。
現在的幽都城外,中原華夏的大軍。刀槍林立,旌旗招展。
鎮北王高進,被大渭朝的天子趙應龍,任命為全軍的最高統帥。統領中原華夏之兵,共同抗擊此次來犯的,大遼國與高句麗的聯軍。
高進在幽都城的城頭,做了一個簡短的誓師大會。同時也祭拜了,幽州城和望月關戰鬥中,陣亡的所有將士。
在此之後,高進命全軍將士兵分三路,向幽州城的方向進軍。決意與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進行麵對麵硬剛的全麵戰爭。
中原這三路大軍分彆為。第一路大軍是趙應龍和南霽雲所率領的五十萬人馬。這第一路大軍作為中軍,同時也是對抗此次來犯之敵,全軍的主力。
第二路大軍為左路大軍,由淮南王柴榮光所帶來的十萬淮南精兵,與楚易峰所率領的三萬幽州騎軍精銳所組成。總計十三萬人馬,其統帥為現任的幽都軍步卒指揮使餘昌鴻。
第三路大軍為右路大軍,是孟廣誌夫婦所率領幽都軍的本部人馬,總計八萬。彆看這最後一路,幽都軍本部的兵馬數量雖少。可是戰鬥力,卻是最為強悍。
這其中不僅有張青山所率領的,一萬幽都軍騎兵精銳。而且還有餘昌鴻夜以繼日,訓練出來的四萬步戰之師。
這右路大軍的幽都軍,都是先秦一脈的子弟兵,人人皆為勇武之士,銳不可當。這右路大軍的統帥,毫無疑問就是人送外號猛張飛的,孟廣誌是也。
孟蕾和上官冬梅兩位女將,與小紅的禦風堂和慕容紫薇的紫衣門,以及五千幽都軍將士。作為押運糧草的後勤補給部隊。
薛雲娘則是坐鎮幽都城,作為全軍的後勤補給。而神劍山莊和武林各派的高手,也是隱匿於行伍之中,準備在大戰之時,偷襲擊殺敵方的帶兵統領。
高進自己則是率領幽都十八騎和八千寒梅鐵騎,作為全軍的開路先鋒。
中原大軍總計將近七十二萬人馬,浩浩蕩蕩的奔赴幽州城的方向,去迎擊關外的來犯之敵。
而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同樣也是兵強馬壯。經過幽州城一戰雖折損嚴重,但畢竟是攻陷了幽州城,取得了勝利。現在全軍的士氣高漲。
大遼一方,經過幽州城一戰,損失不到四萬人馬。但在此之後,耶律石虎從大遼國的後方,又調來了南北兩苑的援軍。
此時大遼國的兵力組成,皆為南北兩苑的精兵,依舊是保持了五十萬人馬的數量。而原本草原各部族的聯軍,在明月峽穀望月關一戰時,幾乎被高進的幽都軍,全部殲滅。在此之後,就再未派出一兵一卒參與此次的中原戰事。
高句麗原有的三十萬大軍。先是被高進率軍突襲營地,慘遭重創。後又在幽州城大戰時,折損嚴重。此時剩餘的人馬,不足十八萬。
大遼國與高句麗聯軍的人馬,現在總計六十八萬。
敵我雙方可謂是旗鼓相當。此次決定中原華夏前途命運的一戰,一觸即發…………
………………
高進率領的中原華夏之兵與耶律長風所率領的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在長城腳下的阪泉相遇。
阪泉曾經是上古時期,軒轅黃帝與炎帝連同蚩尤的大戰之所。
敵我雙方陳兵在阪泉山川河流的兩側,中部則是平坦的平原。這裡也是雙方激烈交戰的焦點之地。
這場中原與關外異族的大戰,雙方都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可言。均是以騎軍在兩翼發起衝鋒的相互衝陣。步卒則是麵對麵的擺開陣勢硬剛。
這場大戰曆經三日,敵我雙方死傷者無數,且未分出勝負。
在重點交戰的區域,雙方的將士,幾乎都是以命換命。沒有任何一方退而不前,存活者三去其一。
敵我雙方總計四十多萬將士,長眠於阪泉之地。雙方交戰的平原處,泥土都被雙方將士的鮮血,染成了黑褐色。
兩軍大戰三日之後,高進與耶律長風,見一時間都無法將對方大軍的主力,徹底的擊潰。故而均各自退兵二十裡,安營紮寨。
一來是讓己方大軍疲憊的將士,暫作休整。二來是等待後繼糧草補給的抵達…………
………………
幽都軍大軍主帥的營帳內,高進和趙應龍等人,皆是麵色凝重。
天子趙應龍說道:“此番阪泉大戰,我方與大遼國和高句麗的聯軍,皆是傷亡慘重。
沒有任何一方,取得主戰場上的絕對優勢。雙方的將士,基本上就是以命換命。看到我方陣亡的將士如此之多,我的心情無比沉重。
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即便我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恐怕也是慘勝。能夠生還回到家鄉者,又能是幾人!”
孟廣誌上前說道:“戰既死戰,事已至此,就已經沒有了任何回轉的餘地。
無論是哪一方,率先敗下陣來,都將陷於萬劫不複之地。
陛下,我等縱使粉身碎骨,也絕不會退讓半步!即便拚上所有人的身家性命,也不敢讓關外的敵寇,踏入中原為禍蒼生!”
趙應龍看向孟廣誌堅毅的目光,心中也是豪氣頓生。
高進聲音低沉的說道:“這場中原華夏與關外之敵的戰爭,是必須要分出個勝負來的。
即便是雙方,均無法徹底的戰勝對方。想要坐下來和談的話。
那也是要我方占據了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後,再行和談的事宜。我們的手中,必須要握有足夠的籌碼。才可以與大遼國一方進行和談之舉。
不然,以此次大遼國和高句麗聯軍,犯境的決心。如果他們沒有敗象顯露,是絕對不會輕易的罷兵,坐下來與我方平等的和談。”
南霽雲說道:“大帥所言極是,我大渭朝與大遼國和高句麗,皆是禦駕親征。
此次國戰雙方,容不得退讓分毫。誰要是率先提出和談,必然也是在談判桌上,低人一頭,處處被人掣肘。”
趙應龍說道:“諸位所言,我自是知曉。如今我方大軍,中軍陣亡將士十萬有餘。
左路大軍的淮南精兵與幽州騎軍精銳,損失則是更為慘重。傷亡已接近九萬之眾,幾乎已經喪失了,再繼續作戰的能力。
相對之下,隻有右路的幽都軍,由於都是精兵強將,所以損失較小,傷亡不過萬人。
大遼國與高句麗的聯軍,相對於我們損失的兵將數量,幾乎等同。
現在敵我雙方,都是退兵二十裡,暫作休整。
他日再戰之時,必然也是連番惡戰!
不知賢弟你是否有什麼出奇製勝的戰術。能夠助我方,在他日再戰之時,可以儘快的取得戰場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