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很快,就有宦官來。
一見有大內來的宦官,眾人不敢貿然圍上去。
他們雖然已有猜測,突然之間,宮中加強了衛戍,同時太子和皇孫火速入宮。
這種種跡象表明,大內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
可越是這個時候,即便所有人不安,可是在陛下和皇後娘娘都沒有旨意之前,誰也不敢貿然打探。
當然,這裡還是有例外的。
隻有朱高燧上前道:“父皇與母後如何?”
宦官左右看了一眼,才道:“請趙王到一旁說話。”
這個口諭,他不敢當著所有人的麵宣讀。
趙王朱高燧聽罷,便與宦官來到一旁的耳室裡。
宦官低聲地將徐皇後的話複述了一遍。
原本還滿懷期望的趙王朱高燧聽罷,臉色驟然鐵青。
他不可思議地看著宦官道:“母後何至如此厭兒臣?”
宦官不敢回應。
趙王朱高燧道:“本王問你,父皇怎麼了……大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趙王殿下不必打聽,也不必知道,娘娘隻希望趙王速回趙王府。”
朱高燧的心就像要跳到嗓子眼裡,他已漸漸可以證實自己的猜測了。
一想到在如此重要的關鍵時刻,自己竟成了局外人,他心中悲憤又不甘。
換做是誰都不甘,何況還是朱高燧這樣自視甚高的人。
這時機可就在這眼前了,一旦錯失,那麼可能一輩子都要失之交臂。
於是朱高燧道:“你回去告訴母後,我是父皇和母後的兒子,這個時候……怎麼能不在父皇和母後身邊,懇請母後念在……”
宦官卻突然打斷朱高燧道:“殿下自重吧。”
“大膽,你一個奴婢,竟敢這樣和本王說話?”朱高燧勃然大怒。
宦官道:“正因為奴婢心裡敬著殿下,所以才出此言。殿下啊……娘娘一向寬仁……可是……”
這宦官頓了頓,而後抬頭看一眼朱高燧,壓低聲音道:“可是她大事上從不糊塗。”
此言一出,宛如一下子將趙王朱高燧推入了冰窖裡。
“現在娘娘心意已決,就算趙王殿下有什麼話,奴婢也不敢去和娘娘說,這於殿下和奴婢都無好處。”
朱高燧心中鬱悶,想到……眼下的局勢,可能每一個時辰都會有變化,而自己卻是無能為力,心頭便升起一股焦躁,於是氣憤地道:“滾,滾出去。”
宦官點點頭,又行了個禮,便匆匆而去。
這宦官一走,朱高燧從耳房裡陰沉著臉出來。
實際上,這文淵閣裡的人精們,其實已經可以九成九的確定……定是發生了什麼事了。
大家各自假裝忙碌。
朱高燧心裡卻想:“這個時候,斷不能貿然離開皇城,一旦離開……就連最後一丁點的機會都沒有了。”
父皇到底出了什麼事呢?是否有人謀害了父皇?害他的人是誰?
他越想……便不禁覺得細思極恐。
是不是皇兄?還是張安世?
那麼……母後呢,母後為何還站在他們的一邊?
無數的心思,紛遝而來。
楊榮早就鑽進了自己的公房裡,胡廣手裡拿著一本預備要擬票的奏疏進去,高聲道:“楊公,這份奏疏……”
他合上門,繼而壓低聲音:“大內有變。”
楊榮低頭,整理著案牘上的奏疏,邊道:“這個不是已經十分明顯了嗎?”
胡廣憂心忡忡地道:“就是不知發生了什麼變故,實在急死人了。”
楊榮卻鎮定自若地道:“無論發生什麼,我等臣子,隻需做好一件事。”
“倒要請教。”
楊榮道:“不變應萬變。”
胡廣頷首:“是啊……可雖是如此,依舊還是有些擔心,就怕一覺醒來,不知會是什麼樣子。再有……若是陛下當真有事,為何還不召大臣覲見?莫不是,大內出了什麼變故?”
楊榮搖搖頭:“不要去猜度聖心。”
楊榮頓了頓,臉色凝重地接著道:“且不說伴君如伴虎,大內的心思難測,我等都是讀書人出身,隻要克己奉公,做好自己該當的事,便是忠臣。”
“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冷靜,如若不然……於伱我私人而言,必有災殃。即便於國家於朝廷,亦無好處,倘若當真有個萬一,天數有變,我等自當尊奉陛下遺命,奉太子為尊,安定朝局,便是一功。”
他想了想,似乎覺得自己還是講得有些不夠透徹,或者他對胡廣有些擔心。
於是壓低了聲音,又道:“從開國輔運,至奉天靖難以來,人們都視從龍為攀登高峰的捷徑,多少一文不名之人,一朝一夕之間便得勢,位極人臣。可是胡公……天下再經不起這樣的事了,我等恪守臣節,越在關鍵的時刻,越要做好自己該當做的事,才可安定人心。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摻和,如若不然,一著不慎,必要遭反噬。”
胡廣想了想,便一臉認真地道:“此亦我願。”
當下,胡廣漫不經心地夾著奏疏,回了自己的公房,再不理會外頭的喧鬨了。
……
而這個時候,解縉正在自己的公房中來回踱步,他眉頭皺得極深。此時陛下似乎遭遇了不測,以他的聰明勁,其實已經清楚,可能要變天了。
他激動地等待著大內裡的消息。
隻是左右不見大內的旨意來,這令他變得沮喪起來。
聽聞……張安世就在大內裡。
獨有張安世……
解縉不知怎麼了,這張安世突然竄起,若隻是一般的外戚得寵也就罷了,可解縉隱隱感覺到……自己被太子疏遠,未來開始增加了許多的不確定性。
若是兩年前,大內出現這種情況,他一定要喜不自勝不可,因為這就意味著,太子可能要克繼大統了,而他這個天下第一的太子黨,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可如今呢……
越想,他心裡越發的不安起來。
沒了太子這一張牌,他和其他的文淵閣大學士又有什麼分彆?哪怕是各部尚書,他們的資曆,也遠高於他。
朱棣的文淵閣,都是用資曆較淺的翰林入閣為大學士,某種程度,也是一種權衡。
在焦灼之後,解縉突的信步出去,卻見朱高燧正對一個舍人痛斥:“這是什麼茶,拿這樣的茶給本王喝?”
舍人嚇得大氣不敢出。
解縉咳嗽一聲,上前揮揮手,示意舍人退下。
那舍人如蒙大赦,連忙告退。
解縉隨即笑吟吟地看向趙王朱高燧道:“下官知道殿下此時正是心焦,不過殿下還是鎮定為好。”
朱高燧瞥了他一眼:“本王並不心焦。”
解縉四顧左右。
這個動作卻也被朱高燧捕捉到了:“這文淵閣的茶水實在入不得口,本王進解公的公房坐一坐?”
“請。”
進了公房,朱高燧便大喇喇地落座,接著道:“解公現在還在票擬嗎?倒是好雅興。”
解縉道:“殿下何苦奚落下官。”
頓了頓,解縉又道:“方才宦官從大內帶來消息,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這才是解縉最為關心的問題。
朱高燧深深地看了解縉一眼,卻突然笑了。
解縉一臉鎮定,卻也跟著笑了笑。
“解公看來也很關心大內。”
解縉道:“大內的一舉一動,牽動人心,為人臣者,儘忠為首要,誰能不關心君父呢?”
朱高燧笑了笑,隻抿抿嘴,卻沒有跟他多說什麼。
顯然,他對解縉是有所防備的。
卻在此時,一個舍人匆匆而來,一見朱高燧也在此,便立即低頭不言。
解縉則不經意地踱步至舍人的身邊。
那舍人這才在解縉的耳邊嘀咕了幾句。
解縉頷首:“你下去吧。”
“是。”
解縉重新落座,才道:“殿下,下官得知了一個消息。”
他聲音壓得很低。
“陛下中毒……”
朱高燧聽罷,臉色驟變。
解縉道:“中毒之後,張安世負責救治,陛下也就移駕去了大內,到現在,已有三個多時辰了。”
朱高燧心裡一涼,驚道:“張安世乃皇兄妻弟,他若有叵測之心,那父皇……父皇……”
解縉道:“下官能夠體諒殿下的心情,若是陛下駕崩,從中牟取到最大好處的人……十之**,就是張安世。他如何能安心救治呢?”
朱高燧焦躁地道:“可是……可是……既如此,那母後就真的糊塗啊。”
解縉敏銳地捕捉到了什麼,其實他開誠布公地將這事直接跟趙王朱高燧說,也是先拋出自己的誠意。
陛下中毒,不是在大內發生的,這消息遲早都要傳出來,至於移駕大內之後,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而趙王,或許掌握了一些大內的信息。
朱高燧本是對解縉帶著戒備,可解縉直接和他開門見山,反而讓他少了幾分防範。
於是他徑直道:“母後命本王回王府,安分守己。”
解縉聽罷,意味深長地看了朱高燧一眼,卻淡淡道:“那麼殿下還留在宮中做什麼?快尊奉懿旨,離開這是非之地。”
朱高燧道:“父皇不測,誰知是不是亂臣賊子作亂?我看……十之**……是張安世……我乃孝子,怎可無動於衷?”
他這番話一出,解縉立即意識到了……這位趙王殿下的內心深處所謂的不甘了。
無論他找什麼理由都好,什麼母後被蒙騙,什麼張安世彆有所圖。
可有一條卻是可以預料的,那就是……趙王不想尊奉懿旨,隻怕這趙王殿下,也有趁此機會,窺測神器之心。
解縉便道:“殿下可知道,一旦殿下不尊奉懿旨,會是什麼後果?”
朱高燧似乎也捕捉到了什麼,道:“事急,一切從權,父皇危在旦夕,為人子的,怎可安於家中坐以待斃?”
解縉彆具深意地道:“那麼就請殿下,定要小心謹慎……現在大內的消息不明,此多事之秋,先等等消息,切不可操之過急。”
朱高燧聽了,生出異樣的感覺:“解公以為,本王還有指望嗎?”
解縉道:“許多事,隻要肯爭取,至少不留給自己遺憾,至於是非成敗的事,卻隻好交給上天了。若是上天庇佑,縱是陛下,以區區北平一地,兵少將寡,亦可得九鼎君臨天下。”
聽了解縉的話,朱高燧打起了精神,口裡則道:“雖是如此,隻是大內禁絕了消息,實在讓人不安。”
“那就等。”解縉鎮定自若地道:“眼下除了等之外,沒有任何的辦法。”
頓了頓,解縉又壓低聲音道:“禦馬監的太監,已去了勇士營!可見……事情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不過事在人為,宮中發生的事,實在詭譎,倘若……倘若天下人……都將今日之事,與當初隋煬帝楊廣與隋文帝楊堅聯係一起呢?”
此言一出,朱高燧頓時身軀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