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件?」裡間響起了的聲音,片刻之後,邵勳打開了房門,奇道。
大郎現在是司冀幽並青徐雍秦八州「督學使」,他發回來的所謂急件,大概和諸州縣學、郡學以及諸書局有關。
邵勳披看單衣,坐到了胡床上。
童千斤早將中堂內取暖的銅爐點燃了,離邵勳不遠,暖洋洋的。
邵勳接過木盒,拆開仔細看了起來。
童千斤將蠟燭湊近,又轉身去煮參茶一一此為劉閏中進獻的優質上黨人參,此物亦是上黨劉氏重要財源之一。
「大郎總算有點自己的想法了。」邵勳看完後,欣慰地笑道:「居然建議諸郡設算學博士一職,在郡學中教授算術。」
童千斤仿佛沉默的雕像。
幽暗的燭光照耀下,慣於殺人的手在牆上留下不間斷的剪影:倒水、烹煮、去沫、揚湯、育英等,動作忙而不亂,熟稔非常,顯然做慣了此事。
「唔,這是什麼?」邵勳發現木盒底部還有一些穀物種子,用紙包著。
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紙,上麵寫了字,看完之後,欣喜不已,道:「大郎總算做了件正事。」
童千斤就像個聾子一樣,什麼都沒聽到,隻專心致誌地煮著茶。
他是親軍督,也是廚子,有時候天子偷食野味時,他會幫著望風把門,除此之外,他就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知道了。
不過今天邵勳顯然沒打算放過他。
「大郎在隴西遇到了西域胡商,得了一些種子。」邵勳站起身,笑道。
童千斤不能再裝聾作啞了,遂笑道:「恭喜陛下。」
邵勳反應了過來,道:「你啊,都不知道朕在說什麼就恭喜。」
童千斤憨厚地一笑,道:「陛下自有韜略,臣跟著高興就是了,肯定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滑頭。」邵勳笑道:「不過這次還真是。此謂‘黑麥」,產於大月氏故地,朕欲得之久矣。」
「既曰‘麥」,想必可廣而種之?」童千斤已經煮完茶,說道。
「此麥極耐寒冷。」邵勳說道:「拓跋鮮卑若有此物,還卻什麼霜?」
黑麥中國不多見,主要種於東北或較寒冷的北方山區,其有三大特點:耐寒、耐旱、
耐貧瘠。
原產地在阿富汗高寒山區,那裡是什麼氣候和土壤環境,可想而知這種作物是什麼稟性了。
比起耐乾旱和貧瘠,耐寒是其最大賣點,零下三十五度仍能存活,甚至能種到靠近北極圈的地方,曆史上是東歐、北歐及俄羅斯的主要農作物,俄羅斯人經營遠東,也是靠黑麥一一哈巴羅夫發家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雅庫茨克種黑麥賣給哥薩克。
但這玩意兒在中國形成規模種植要到清代了,陝西高寒山區及東北盛京一帶開始大量種植,在此之前隻有零星種植的記載,還不一定是真的。
到了現代,主要在黑龍江、內蒙和新疆等較為寒冷的地方種植。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為苦寒之地準備的農作物,溫度高了它還不適應呢一一氣溫高於二十五度影響其灌漿。
「此物得找個冷一點的地方試種。」邵勳將木盒蓋上,說道:「千斤,你覺得哪裡為好?」
「平城?」童千斤說道。
邵勳沉吟未決。
童千斤遂不再打擾他,熟練地倒了一碗茶後,端到他麵前。
邵勳端起參茶喝了一口,舒服地歎了口氣,道:「就在馬邑郡和漁陽國兩地試種吧。
3
馬邑郡西半部分是山區,漁陽國幾乎整體都處於山區,氣候較為寒冷,那就挑這兩地試點,將這批寶貴的種子種下去。
不,這樣還不保險。
邵勳思來想去,又決定在中原找一個相對寒冷的山區試種。
這批種子太寶貴了,來之不易。
在他看來,賀蘭部曾經盤踞的意辛山就可以種黑麥。他們以前其實嘗試過種檫,但失敗了,因為陰山北麓五月份甚至還有殘雪,除了放牧外彆無他法。
考慮到現在是小冰河氣候,天氣愈發寒冷,陰山以北殘存的幾個能種地的地方早晚也會因為氣候而變得災害頻繁,最終沒法種地,陰山南麓甚至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黑麥這種能扛零下三十五度低溫的農作物簡直就是為這種寒冷氣候量身定做的,而且其莖稈也能當飼料,營養豐富,適合農牧混合地區。
妥了!
青稞的耐寒不過零下幾度到十幾度,小麥也好不到哪去。天氣一冷,越冬小麥就彆想種,北方就推行不了兩年三熟製的農業生產模式,糧食產量會下降一截。
但北歐甚至能種越冬黑麥。
而且這玩意生長還較為霸道,能讓不少雜草競爭失敗,唯一的缺點就是產量最多隻有小麥的七八成。
邵勳覺得,隨著小冰期愈發深入,黑麥或許不僅僅是為胡人準備的,也是為中原百姓準備的。
沒有越冬農作物,糧食早晚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