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石城來報,又有二百騎、五百步卒成功渡江。
信使還帶了一些外界的消息:諸葛恢遣水陸兵馬萬餘至安豐,大破弋陽太守樊峻,峻敗死,安豐兵複西攻弋陽。
似乎有人逃至鄱陽報訊,近日總有鄱陽郡的斥候在石城附近觀察,江麵上的船隻也變得多了起來,觀其旗號應該是鎮守湓口的王彬帳下的江州軍團。
尋陽周氏遣兵攻皖口城,敗退。
總而言之一句話,人家注意到這邊了。
收到這些消息後,郭誦、韓忠誌二人對紀世和的態度也好轉了許多。
人就是這麼現實。
沒有紀氏接應,他們在這茫茫沼澤與密林之中,真能活下來嗎?走了這麼久,村子都沒見到幾個,便是將那些江北流民全部搶光了,也不夠吃的啊,更彆說長期堅持了。
宣城若再開發幾百年,從這裡渡江就好辦多了。
二十日,眾人終於看到了臨城縣,吳人似乎有備,但沒什麼兵,隻緊緊關閉城門,戰戰兢兢地看著這群遠道而來的北人。
好在真如紀世和所說,入夜後有人偷偷打開城門。
郭誦、韓忠誌衝入城內,迅速擊殺了數十名縣中武吏,輕鬆控製全城,
這個時候,郭、韓二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趕緊換掉幾乎全是汙泥的軍靴,將泡得發白的腳趕緊清洗一下。
渡江不過五天時間,人還能勉強堅挺,馬已經有不適應環境而倒下的了。
郭誦暗歎。
馬其實比人敏感多了,若長期生活在江南便罷了,可它們多來自草原,二月中下旬的南方威力漸顯。
曹操謀奪江南,也是多給山越酋師發印綬,幾乎不派大隊人馬偷渡過江。
要抓緊了!彆整到最後沒被吳人殺死,卻自己病弱躺下了。
在臨城休整時期,他們也得到了來自東邊的消息宣城郡廣德縣附近有富春孫氏的人聚兵兩千,被吳興太守虞譚遣兵擊潰,人頭築成京觀,以示震鑷。
義興周氏老宅被攻破了,子孫死難者甚多。周劄在陽羨舉辦招魂葬,激勵周氏子弟拚死力戰。
錢氏餘黨還在活動,一部分潰入宣城邊境。
沈氏沒動靜,似乎還在猶豫。
最難得是金城的消息,聽聞江麵被封鎖得厲害,已經很難派人偷渡了,金城守軍被圍攻至今日,兵不滿千,馬幾乎全消耗光了。臨城縣有人談論他們,皆嘲笑趙胤無能,但郭誦、韓忠誌卻不敢如此作想,隻是胃歎金城守軍處境堪憂。
二十二日,第二批渡江之人趕來彙合,兵力擴充至一千五六百人。據他們所言,第三批渡江的人運氣不佳,損失很大,隻有百餘騎、三百步卒過江,後麵大概沒人過來了。
紀世和在一旁默默聽著,沒說什麼。
不知不覺間,他的統戰價值進一步提升,沒他接應,這三批渡江之人麵對無儘的沼澤和蘆葦蕩,搶都不知道去哪搶,屆時騎兵先變步兵,再病死一批、餓死一批、迷路一批、絕望之下攻塢堡死傷殆儘二十二日下午,郭誦、韓忠誌商量了一下,決定由後者率騎兵先行。
二十六日清晨,韓忠誌、紀世和等人長途跋涉二百餘裡,終於抵達了宣城縣,裡應外合之下,斬殺縣令,奪取縣城。
紀氏子弟則集結了三千人抵達縣城外,準備於此正式舉義歸正。
與此同時,曾駐蕪湖的琅琊王司馬衝緊急征集了三千兵,外加三千禁軍,乘船逆流而上,直撲宣城。得知此城已換上「梁」字大旗後,火速折往宛陵,據城而守。
曆陽都督山遐山彥林緊急調集兵馬,自濡須口渡江,於南岸登陸,往宣城而來。
他走之後,淮陽丘諸寨守軍絕望之中次第投降。
而江州王彬也率軍自彭澤東進,先擊破了石城,一路追而來。
就連正在吳興剿殺錢氏餘黨的宣城豪族兵馬,也紛紛班師,自寧國、廣德而來。
一時間,剛剛抵達宣城的韓忠誌、郭誦二人麵臨著四麵合圍的窘境。
沒辦法,陸路行軍太慢了,機動性遠遠比不上乘船而來的吳兵。
但他們深入敵境的努力也不是沒有效果二十八日,濛濛細雨之中,武康縣令於衙署之中被刺殺,「梁」字大旗當天就掛上了武康縣城頭。
沈氏悍然動手,一日之內控製了武康全境,隨後直撲烏程。
故縣(吳興郡)朱氏、施氏(朱治、朱然後人)起兵響應。
陵陽(宣城郡)山越宗帥後裔祖氏亦起兵響應。
永世縣史氏不尊奉劉超號令,混戰一番後,退回自家老宅據守。
義興、吳興、宣城三郡亂成了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