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霜遍地的黎明,一群人出現在了曠野中,手執馬鞭指指點點。
青黛色的夯土牆垣在薄雪中若隱若現。
四角角樓上各設置了一個弩台,台上空空蕩蕩,弩機早已不見蹤影。
牆體不夠厚,但角樓之間有飛棧相連,可令守軍快速移動。
城南挖了幾個大水塘,此刻結滿了厚厚的冰層。
護城壕從水塘兩側引出,繞城一周,流入城北的河流之中。
其實這不是城,一個典型的鄉間塢堡罷了。
因為沒有太多地形優勢,這種塢堡的防護能力也就比行軍途中紮下的營寨強,不如正規的城池,但還是讓一幫北地來的勳貴子弟們十分欣喜。
丹陽太守杜又睡眼悍鬆,卻強打看精神為一幫人介紹:「此為趙胤之宅。好好的天子一一呢,偽帝腳下,就造個塢堡,為人奚落。」
「杜府君,塢堡有甚可笑的?」問話的是鎮西將軍金正第三子金注,今年十八歲。
杜又暗道說錯話了。他麵色不變地解釋道:「金縣尉有所不知,建鄴太平多年,士人多喜居莊園,而非塢堡。」
王爽、金注等人相視一笑。
確實,莊園住得太舒服了,代價就是犧牲了防禦能力。
塢堡狹窄、陰暗、潮濕,住得很不舒服,但防禦能力強。
有的賊匪、亂兵沒心思跟你久耗,短時間內拿不下來就走了,所以塢堡還是有用處的,尤其是在北方。
甚至正規軍隊也是如此,人家覺得花費大量傷亡的代價不值得,頂多攻破一兩個塢堡當做典型立威,然後再招撫剩下的人,一番討價還價,事情也就過去了北方亂了那麼多年,從上到下都喜歡建塢堡,財力雄厚的建個跟城池差不多的塢堡,財力一般的就建個如眼前趙家塢一樣型製的,財力弱的也會弄個土圍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最近十來年河南營建莊園的又多了起來,可見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環境影響風氣,風氣滯後於環境,但最終會趨於一致。
「趙胤是什麼來曆?」又一人問道。
杜義看了一眼,此人是禦史中丞陸榮次子陸初,其兄長陸新在禁軍為小校。
「趙胤是淮南人,世為兵家子。其父趙誘,曾為揚州刺史郗隆主簿,後隨王敦平亂,出任幕府參軍,屢立戰功,最終不慎敗死於杜曾手下。」杜又說道:「因有此故,趙胤頗受王敦、王導器重,終至禁軍大將。」
「兵家子不投大梁天子,卻替王敦、王導賣命,匪夷所思。我就不信了,他這種出身在江南能被人多看得起。也就王導用這把刀用得順手了,才器重他罷了。」陸初搖頭歎道。
「可以由武轉文的。」杜義笑了笑,說道:「趙胤已經當上左衛將軍,家族根基奠定,若能好好督促子孫讀書,明玄理、擅清談,兩三代人後就不一樣了」
「有那麼容易就好了。」陸初說道:「金三郎,你若看中這塢堡,我不搶了金注沒理他,隻用眼角餘光關注著王爽。
王爽朝他笑了笑,道:「地方不大,算了。」
他說的地方不大不是指居住麵積,而是指農田邊緣可拓展的空間。這裡也就三十餘頃地,小了點。
說白了,要想多占田,就不該來大城市周邊。雖說各項條件好,但限製也大。
他喜歡那種有大量可供開拓的荒野地帶的莊園,能把地弄得很多,說不定可供祖孫三代人持續開荒。
見沒人爭了,杜義便笑著說道:「此宅歸屬便這麼定了,造完地契,上報州、郡、縣三級,再送一份至民部存檔,可就沒反悔的餘地了。」
「就這樣吧。」金注說道:「若還要地,我自想辦法。」
「金三,你父去年又給你添了個弟弟,確實得置辦莊園。」有人笑道。
「先置辦我和四弟的,沒那許多錢。」金注說道。
「你大兄、二兄就留在北地了?」
「都出仕了,還能如何?」
金正長子金斂今年二十三歲,為左金吾衛錄事(正八品),文職武官;
次子金灌二十二歲,在長安幕府任騎兵,與秦王有過一麵之緣;
老三就是金注了,十八歲的他已經成婚了,妻扶風馬氏,與他二兄金灌之妻、陳留吳氏一樣,都出身幾乎已被士族除名的家族,而今多從事武職,也就是說,金注娶的是父親部將的女兒。
老四金收十三歲,這次一起南下了,不過在抵達淮南後就上吐下瀉,好了以後精神有些萎靡,目前在曆陽休養。
算上剛出生的,金正目前有六個兒子,將來可能還會有一人南下,即三子留北地,三子至江南,金注、金收都是過來打前站的。
金注年長一些,事情基本都由他做主。
一群人說笑完後,除金注及幾個縣吏留下外,又紛紛上馬,奔向另一處。
「此為司馬睿賜給周的莊園。初時不大,但經二十年開墾,已然頗具規模。」杜義又介紹道。
一眾勳貴子弟們這下老實了許多,沒有大聲說話的了,因為四州都督張碩正坐在門闕旁邊的竹棚下,好像在與什麼人交談。
此人有些麵生,看著像士人,卻不知是哪家的了。
一群人裡麵也就王爽年齡最大、地位最高,遂上前行禮、寒暄。
片刻之後,梁州刺史孫和次子孫陵仗著父親與張碩的關係,亦上前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