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日:「牽強附會,實乃可笑!天子令世人質疑、實證,若不能實證,便是可疑。
汝速去也。」
何點被駁倒後,換了張輿記錄,讓王羲之喘口氣,休息一會。
邵勳讓人將記錄拿來。
這個何點動機不純,若非今天說了不因言獲罪,定要狠狠訓斥一番。
他所說的內容其實漢儒末期的僵化套路,天人感應,牽強附會,到現在還很有市場,
連熱衷玄學的人都學習這玩意。
至於相信的成分有多少,那就看個人了。反正王衍很喜歡談這個,但部勳發現他其實是不信的,原因也很簡單,很多星象、天變、日月異象根本就沒應驗,有些則是出現異象後再找一個發生的事件,牽強附會套上去。
這也是有人質疑天人感應學說的主要原因,怎麼聽著像是馬後炮呢?
毛邦深得他的意旨,提出要實證。
你不能證明,那就是假說,彆拿這個當真理。
這個質疑、實證的態度,是邵勳極力想推廣的,也是他大政方針中提出「實事求是」的主要原因。
爭論到現在,說實話已經偏題的苗頭了。何點不從思想本身來反駁,而是遷回人身攻擊,可見一斑。
或許辯論到最後都這樣。
前漢鹽鐵會議大辯論,到最後桑弘羊談財政國防,賢良文學談用愛發電,你講你的,
我講我的,都在輸出觀點,雞同鴨講。
但這種辯論也不能說沒意義,至少可以爭取一部分中間派,以及讓本就傾向於你的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甚至還可能削弱反對派的意誌。
便是到了現代社會,這種政策討論辯論仍然屢見不鮮,即便發起會議的人心中早有決定。
將記錄送回去後,邵勳正要繼續聽,卻又有人問他了。
嗯?是誰這麼不懂規矩,總是越過他設置的辯手直接「刺王殺駕」?
抬眼一看,原來是巴西太守龔壯。誰把他弄來的?太守不要做事嗎?丟給郡丞做得好嗎?
罷了,麵刺朕者,今日無罪。
「敢問陛下,老子著五千言,舉守靜抱一之事,令人身心愉悅。而陛下卻讓人窮究道理,或可得一二奇物,興家旺產業,然終究違背聖人本意。」龔壯說道。
「其一,老子舉守靜抱一,非為守虛無,而是守道。道固然無形無相,但並非無跡可尋。道生萬物,萬物各持一部分道性,警如丹砂在爐中受熱而成硫磺、水銀,二者各有稟賦,而與丹砂不同。此道生耶?人生耶?」邵勳問道。
龔壯皺眉思索片刻,道:「似是人生。」
「那就對了。」邵勳說道:「道為何物?第一段就寫了,統括、混同宇宙萬物根本之物,謂之道。朕在第一段最後有注,道之理,乃宇宙根本之理,朕謂之‘真理」。真理是道,但無靈慧,是死物,人亦可以利用萬物各自偏持的一部分道。如此行事,豈非近於大道?一代代人持續下去,或許真就成道、得道了。」
說完,邵勳繼續舉例:「丹砂中可有硫磺、水銀?」
「無。」龔壯搖頭道。
「那丹砂卻借於人手,變成了硫磺、水銀,這便是人化用了道。能行此事,且想通其中之理者,便已收集了一條道性。」邵勳說道:「再能明白草木變草堿之事,便收集到了第二條道性,收集得越多,真理越明,近乎得道矣。」邵勳說道:「君欲得道否?」
龔壯神色莫名,歎道:「我老矣。」
「君能明白多少道性便明白多少,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如那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總有一天能收集完。」邵勳又道:「再者,天下士人崇尚空談者多,但終究有重於實務者,有誌者群策群力,萬象院收集每個人掌握的道性,公之於眾,興許沒那麼慢。」
龔壯忍不住問道:「真能得道麼?」
邵勳問道:「君等清談,可曾論過列子禦風而行?」
「自是論過。」
「列子禦風而行真假難辨。」邵勳說道:「但凡人未必需要得道才能禦風而行,《崇有新論》中提及資以外物,或許對道、真理的理解加深,有朝一日便可憑借外物禦風而行,無需真的成道。」
龔壯然,旋即失笑。
「方才朕所說隻是其一,還有其二。」邵勳又道:「今之典籍,多成書於先秦。彼時中原是什麼樣?而今是什麼樣?朕一再提及‘與時俱進」,好好體會此四字。」
「今人何必不如古?儒者言必稱子曰詩雲,玄士動輒老莊,一點誌氣也無。太學、國子學到現在還在學先秦經典,可先秦距今多少年了?數百上千年了。先民習氣、學識與現在一樣嗎?適用於彼時的經典還適用於今日麼?修修補補或許還能用,但為何不自創一門新學?讓後人都讀你們的典籍?」
「《論語》成書於數百年前,今時今日讀讀倒無所謂,可若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後仍將此書作為太學試經圭桌,朕才是真的失望。怕是孔子也要罵後人不爭氣,怎麼一千年、兩千年後的人還在考他的書?」
「孔子如此,老莊亦是。難道華夏九州一代不如一代,一直不能出一本鴻篇巨著,不讓先人專美於前?太學現在考的是漢武帝所定之五經,朕要等多少年,才能將此五經請出太學?」
龔壯臉色大變,一時竟無語。
說到這裡,邵勳最後總結道:「卿每年從莊客手中收糧數十萬斛,養你全族綽綽有餘。朕也不要求多,量力而行,每年拿出幾萬斛糧,窮究宇宙萬物之理即可。若有所得,
投書萬象院,與同道交流心得,刊印於輯文之中,朕會定期發還給你們。不積步無以至千裡,每做一件事,都離大道更近一步,君當勉之。」
說完,邵勳離席起身,更衣去了。
其實是他不想再多說了,讓辯手跟他們扯即可。
沒有今日這場辯論,誠然也有一部分出於自發愛好搞研究。
但搞了這場辯論,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就是目的。
等願意從事此道的「火種」多了起來,質疑、實證精神、邏輯思維以及科學的尋道(真理)方法論就可以在他們中間推廣一一這幾個的重要性,可能比大多數人想象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