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見完高句麗使者後,邵勳又收到了遼東的消息。
看落款應是九月中旬發出的,那會應該已經接近停止大規模海運了。九月以後,遼海風高浪急,就隻有重金懸賞的通訊船來往遼東、東萊兩地了一一此時渤海其實是分成幾個區域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名字,邵勳令統一稱為遼海。
九月初的時候,慕容仁、慕容在安市一帶爆發激戰,後無果而終,各自罷兵。
關鍵時刻,左飛龍衛二千四百騎自馬石津出發,奔至平郭城外駐紮,幫慕容仁穩住了人心,戰事結束後退回馬石津,以黃頭軍五千人相代。
經曆了三個多月時間的運輸,馬石津已存有八十餘萬斛糧食,營房也基本造好了。
渡海之兵計左飛龍衛府兵及部曲九千餘、萬勝軍第一營萬人,總計約兩萬眾一一青州丁壯已然回返。
不是不想渡更多的人,而是這年頭跨海運輸能力就這個水平,差不多已是極限了。
前有漢武帝攻衛氏朝鮮,樓船將軍楊仆率七千人登陸列口(大同江入海口)。
後有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師江、淮、嶺、兵四方,長安、洛陽募土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登陸遼東。
兩者相差數百年,組織跨海登陸的規模從七千人變成了四萬多人,反映了航海技術的進步一一當然,從山東跨海至大同江口和至遼東半島,兩者難度本來就不在一個等級上,
去遼東容易太多了。
邵勳夾在兩者中間,也就隻能組織起這個規模的登陸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隻要道德水平足夠低,更大規模的跨海登陸也不是不可以,賭命罷了。
曆史上石虎派橫海將軍桃豹、渡遼將軍王華率十萬水陸軍士自漂渝津(天津附近)出發,攻擊遼西的段部鮮卑一一卻不知有沒有成行。
又以渡遼將軍曹伏率軍士成守海島,前後運送三百萬解糧食供食用,還用三百艘船隻運送了三十萬斛糧食給高句麗,資助其攻打慕容鮮卑。
典農中郎將王典率一萬多軍士常年在海濱墾荒屯田,於青州督造船隻一千艘,隨時準備攻打前燕。
隻能說石獸是真的沒數,也不在乎人命。在他眼裡,渡海死個萬兒八千人可能真不是事,他一次發神經屠的人都不止這個數。
邵勳雖然是靈活的道德底線,但真不至於墮落到石獸的程度,他甚至不要求在十月後強渡遼海,目前隻打算在遼東半島保持軍事存在,輔助支援慕容仁罷了。
哦,對了,慕容仁已經接受玄郡公的冊封,老實了,或者說他的情況比較危急,慕容是真的要他死。
邵勳在閱覽這些消息的時候,身邊跟著漢王邵渥、燕王邵裕二子。
他一邊看,一邊隨口解析:「遼地極為廣闊,千年以來漢家隻控得傍海一線,何也?
天氣相對溫潤,不似北邊那般苦寒。」
說到這裡,看了眼虎頭,道:「宇文十二部所居之處,比平州可冷多了,虎頭你去過,可有所覺?」
「兒是夏天去的,隻覺野花遍地,水草豐茂。」邵裕說道。
邵勳搖頭失笑。
「阿爺,四兄是不是要去遼東?」邵渥突然問道。
邵勳、邵裕同時看向邵渥。
這事還沒有大肆宣揚開,隻有少數人知道,邵渥從哪打聽到的?
邵渥見兩人齊齊看向他,無奈道:「兒從阿娘那裡聽到的。」
邵勳收回目光。
邵裕則摟著邵渥的肩膀,道:「十一弟,舍不得我?」
「四兄,你去了那裡會不會挨凍?」邵渥擔憂道。
「燒炭就是了。」邵裕笑道:「自漢以來,從中原去平州諸郡為官的不知凡幾,他們難道都凍死了?」
「也是。」邵渥點頭道。
「虎頭,前漢時長安有起煙熏地之暖殿。你若嫌冷,可於宮中製炕床。」邵勳說完,
提筆在一張紙上寫下「火炕」二字,然後又解釋了一番。
「高句麗人有嗎?」邵裕問道。
「興許有,興許沒有,我亦不知。」邵勳說道:「管人家有沒有,你自己建就行了。
阿爺讓少府發甄官署工匠一百家予你,你屆時看著辦。」
雖然說不知道人家有沒有,但邵勳知道大概率是有的。至少在唐代渤海國時期,黑水鞋已經普及此物,成本也不高,屬於東北地區的剛需之物。
不過此時平州諸郡卻幾乎見不到火炕,可能是沒有北邊那麼冷,也可能是東北的原始森林太多了,燒炭取暖也能過冬。
邵裕聞言點了點頭,對未來在遼東的生活多了幾分信心。
平心而論,父親真的是把平州最好的一處地方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