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內地電影人坐不住了。
包括韓三評、於東等人也是氣的隻想罵娘,要不是《太平輪》、《智取威虎山》幾部電影已經簽好了合約,他們是真想把港島演員都換人。
可還沒輪到大佬們開口,光線的陳嘉尚導演卻先開口了。
鄧朝結束完《合夥人》的拍攝後,光線那邊關於《四大名捕2》正在籌備。
“有些人啊,真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慣了…”
隨後,圈裡不少導演紛紛開口,就差直接罵出來了。
賈樟可:“時代變了,有些人不想著主動適應,反而繼續瞎搞,再搞下去,屁股怕是都歪了…”
婁業:“電影獲獎很開心,但在這種情況下獲獎,讓我感覺很惡心。”
寧昊:“這麼有骨氣,乾脆彆來內地發展,一邊賺著內地觀眾的錢,一邊陰陽怪氣的嘲諷,嗬嗬…”
…
演藝圈其實是社會的一角,從演藝圈的一些現象不難看出整個社會的風貌,不止過去港島演員看不起內地演員,直至現在很多港島演員內心依舊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優越感。
就連港島民眾都認為內地人沒有素質,甚至於還有部分人鼓吹以港島經濟的衰退是因為回歸造成的。
可他們忽略了自身不求創新不懂變通的原因,將怨氣發在一直在背後支持港島的內地人身上,這種矛盾,一時半會兒無法扭轉,隻能通過對下一代的教育去改變。
隨著一個個導演和電影人的發言,港島那邊自然不會忍氣吞聲。
以文俊為首的那群電影人,繼續老生常談,認為就應該按照之前的模式,內地提供資金,港島提供導演和演員。
隨後,更是有王晶、舒淇為首的港島演員,出言支持。
當顧煒看到消息後,也是忍不住搖頭,這些年兩邊的矛盾越來越大,這種事情那年不鬨一次,好像渾身不舒坦一樣。
“鬨吧,他們想鬨那就添把火,最好雙方徹底撕破臉才好。”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一切都向資本靠攏,誰的利用價值高,誰就能分到更多的利潤,享受到更高的待遇。
這是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開的現象各行各業均如此,更彆說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的娛樂圈。
誰能幫助資本賺錢,資本便傾向於誰。
從80年代一直到2010年,港台明星的市場號召力明顯優於內地演員,內地演員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到處都是,港台明星也因此有極強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時不時不自覺地表露出來,某一時刻,就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引發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