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製《大本堂玉記》賜太子。
所以朱標被培養的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而且還虛心求學。
朱標對宋濂等人言必尊稱師父,後宋濂一家牽扯進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後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標與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
洪武七年1374年)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
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朱元璋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另外朱元璋還告誡朱標:“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麵,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隻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做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惟恐處理得有毫發不當,有負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
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
在這過程中,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雖然在朱元璋看來,太子朱標過於仁慈,總想培養對方的殺伐果斷之氣,但朱標仁厚,從未改變,也正因為如此,朝廷上下都對朱標極為尊重和佩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詹事院,朱元璋諭令吏部侍郎侯庸:“輔導太子,必得忠正賢良之士。”,以兵部尚書唐鐸兼任詹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明太祖“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
於是命皇太子朱標前往關中與洛陽視察。
朱標“誌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圖”。
但無論是籌劃遷都西安還是洛陽,都因太子不久即病重而擱置下來。
朱標視察返京後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間還向朱元璋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標病死。
朱標死後朱元璋痛哭不已。
八月,將他祔葬在孝陵東側,諡“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靖難之役,明成祖奪位後複稱懿文太子。
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即位後複稱其興宗孝康皇帝。
朱標病逝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大,也是大明朝最大的遺憾和損失!
朱標成年後就一直幫朱元璋處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他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小範圍內付諸了實踐,很多仍有借鑒意義。
朱元璋對於一些不法勳貴采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殺人太多,恐怕會傷了和氣。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後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據野史記載,朱元璋曾在征戰中受傷嚴重,被敵兵追擊的過程中是高皇後馬氏背著他逃命。
馬皇後死後,太子覺得從此失去與其父緩衝的餘地,便將這一事件繪作圖像,藏在懷中,以備不測。
後來朱元璋又大開殺戒,太子朱標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麵有難色,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太子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聞言大怒,拿起椅子就朝太子砸去,這時候太子懷中的馬皇後畫像就掉在了地上。
朱元璋看到馬皇後的畫像,感念馬皇後而怒氣得以消解。
朱元璋雖然很器重朱標,但二人總是意見不合。
不過與當年的漢武帝覺得子不類父有所不同的是,朱元璋和朱標一直都是父子矛盾,從未上升到君臣矛盾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