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瓦剌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
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
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複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憲宗時,於謙複官賜祭。
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湣”。
明神宗時,改諡“忠肅”。
有《於忠肅集》傳世。
《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於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於謙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誌向高遠。
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
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
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
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
於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
於謙被任命為禦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讓於謙數落他的罪行。
於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禦史的淩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自稱罪該萬死。
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於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
等到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的“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
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
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
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
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特產去?”
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隻有清風。”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
於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
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於謙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然而於謙此刻卻願意站出來力挽狂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