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役雖穩定了西南邊疆,但“大發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對明朝國力是一個不小的損耗。
除了用兵麓川外,福建、浙江一帶在正統十二年(1447年)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至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才被平定。
隨即廣東又爆發黃蕭養起義,至景泰年間才被平定。這些“盜亂”的爆發反映出明朝已進入多事之秋。
雖然朱祁鎮在王振的支持下頻繁用兵,但是明朝國防賴以維持的衛所製度卻在正統年間瀕臨崩潰。
自朱元璋創立衛所以來,衛所軍生活就異常艱苦,月糧過低,又常被軍官克扣,難以養家糊口,以致不斷發生衛所軍人逃亡的現象。
至正統年間,逃亡情況更是不可收拾。
正統二年(1437年)十月,直隸巡按禦史李奎報告:“沿海諸衛所官旗,多克減軍糧入己,以致軍士艱難,或相聚為盜賊,或興販私鹽。”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二月,兵科給事中劉斌更提到:“近數十年典兵官員既私役正軍,又私役餘丁。甚至計取月錢,糧不全支。是致軍士救饑寒之暇,尚何操習訓練之務哉?”
對此,朱祁鎮除了一味強調加強衛所管理、清出逃亡軍士外,並無治本之策。
衛所旗軍不僅嚴重缺額,而且在伍旗軍之精壯者又多被軍官占役,既荒廢了操練,又荒廢了軍屯。
儘管朱祁鎮再三禁止私役軍士,可各級軍官私役軍士卻依然如故。
軍器裝備的質量也明顯降低,正統四年(1439年),工部奏稱上年軍器局打造盔甲軍器六萬四千多件,皆發給神機營及總兵官任禮所轄衛所,將士反映“多不如法”。
同年巡按直隸監察禦史李果奏稱,由於管理不善及官吏貪汙克扣,使“兵無實用,民遭橫毒”。
總之,正統年間,武備廢弛,明軍戰鬥力已大不如前。
除此之外,流民問題也在正統年間惡化。
朱祁鎮即位之初,戶部公布天下戶口戶,田地頃。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數字,戶口減少三十六萬,田地更減少了將近一半。
朱祁鎮並未對這一現象足夠重視,反而對宗室、勳戚、宦官兼並土地的現象予以姑息。
權貴兼並土地,地主飛詭為奸,平民百姓賦役負擔越來越重,導致越來越多的自耕農破產,加上正統年間頻繁爆發的水、旱、蝗等自然災害,流民問題由此產生。
正統年間,明朝不僅內有宦官專權,社會也麵臨危機局麵。
北方蒙古韃靼部(即元室後裔,當時大汗為脫脫不花)被瓦剌部首領脫歡、也先父子控製,勢力蒸蒸日上,甚至將原屬明朝勢力範圍的關西七衛、兀良哈三衛納入囊中,其範圍東起遼東、朝鮮,西至甘肅、西域。
而明廷軍事力量主要被投放在麓川之役,所以對瓦剌的崛起未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而是一味姑息。
韃靼大汗脫脫不花及他所封的“太師淮王”瓦剌部首領也先都會派使臣與明朝展開朝貢貿易及大同馬市。
也先為了獲得更多回賜及窺伺明朝虛實,所派使團人數從數百人增加到正統六年(1441年)的2400餘人。
明廷依然采取放任遷就的態度,此後使團人數都在2000人左右,不僅增加明朝回賜的壓力,而且往往擾亂沿途官民,他們甚至還違反禁令,交換武器,危害明朝國家安全。
再加上來投明朝的韃靼人阿兒脫台報告也先“謀南侵”,朱祁鎮不得不稍微調整對韃靼、瓦剌的姑息政策,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正月規定凡與“虜使”交易弓箭軍器者一律處死。
同年十二月,也先遣使入貢,此次入貢實為二千五百二十四人,虛報三千五百九十八人,王振下令減少馬價。
此外,之前也先請求與明朝聯姻,指揮吳良擅自同意,卻並未報告明廷,因此等也先的使團稱這些貢馬是“聘禮”時,被不知情的明廷一口拒絕。
也先得報,以此為借口大舉入侵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十七日,朱祁鎮得知瓦剌計劃攻掠大同的情報,派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三路軍馬,隨時準備迎敵。
七月十一日,韃靼、瓦剌大軍分道入犯明朝,也先入侵大同,脫脫不花入侵遼東,阿剌知院入侵宣府,此外又有一支部隊侵擾甘州。
其中尤以也先一路來勢洶洶,擊斃明大同右參將吳浩。
隨著各路軍情傳來,王振慫恿朱祁鎮禦駕親征,朱祁鎮令群臣商議,吏部尚書王直率廷臣合章勸諫,認為此舉既不能及時接收四方急務,又不利於朱祁鎮的個人安全。
朱祁鎮批示:“卿等所言皆忠君愛國之意,但虜賊逆天悖恩,已犯邊境,殺掠軍民,邊將累請兵救援,朕不得不親率大兵以剿之。”
七月十五日,朱祁鎮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翌日就帶著五十萬京軍出征,還帶著王振以及張輔、朱勇為首的勳貴大臣。
此時明軍在陽和口之戰中兵敗、宋瑛等戰死的消息傳來,形勢對明朝更加不利。
七月十九日,朱祁鎮過居庸關,隨征群臣請求停止前進,朱祁鎮仍不聽。
七月二十三日,朱祁鎮抵達宣府。
這天,“風雨突至,邊報益急”,群臣再次請求停止前進,王振發怒,要求他們巡視陣地。
八月初一日,朱祁鎮抵達大同。
翌日,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勸王振說:“若行,正中虜計。”
王振開始有所畏懼,再加上自出居庸關後一路上非風即雨。
到了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懼,王振才決定翌日班師。
大同參將郭登通過學士曹鼐等建議繞道南麵的紫荊關入京,以確保朱祁鎮的安全,王振不聽。
他本來要帶著朱祁鎮去自己家鄉蔚州的故居,以光耀門楣,中途又後悔此行會踐踏家鄉莊稼,改道宣府。
八月初七日,朱祁鎮抵達宣府,聽說也先已派兵追來,鄺埜兩次上書,“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朱祁鎮不報。
鄺埜親赴行殿懇求,王振怒斥:“汝腐儒安知兵事?再言必死!”
八月十三日,朱祁鎮正要離開宣府時,夜不收飛報瓦剌騎兵緊追其後,朱祁鎮下令原地紮營,派恭順侯吳克忠斷後拒敵,但被瓦剌人擊斃。
傍晚,聽到敗報的朱祁鎮又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帶領官軍四萬迎戰,在鷂兒嶺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