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中秋節,乃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節源自上古先民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祭月則是一些地方民間因為對“月神”的崇拜,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
中秋節在春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於各個國家。
隻是當時由於華夏尚未一統,每個地區的節日時間與祭祀活動各不相同。
中秋節在漢代開始才算真正普及開來。
漢代是華夏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許多當地的節日得以融合傳播。
由於中秋的月亮特彆皎潔晶瑩,從漢代開始,由祭月、禮月逐步形成賞月之風。
剛開始在普通百姓之間的傳播並不廣泛,主要還是流行於士族之間的交流活動。
…………
幽州,廣陽郡,薊縣。
因為幽州這些年發展極為迅速,對外驅逐鮮卑、烏桓,收複被異族占領的上穀郡、遼西郡。
對內大漢便利店、沿海工廠的大麵積興建,為幽州政府帶來了極大的收入。
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將這些收入又投入到醫院、學校等各種有利於百姓設施的建設之中。
越來越多的工廠開設,招收的員工越來越多,福利待遇更是遠超其他州郡。
如今的幽州,幾乎沒有閒人。
端午詩會在薊縣成功舉辦後,中秋詩會再次如約而至。
在州牧府對麵,劉辯特意購買了一處空地,在此興建了一處可容納萬人的廣場。
紅綢燈籠沿著廣場走廊高懸,墨香與桂香交織浮動,來自幽燕各地的文士名流以及中原慕名而來的士族們廣袖博帶,跪坐於青石鋪就的庭院中。
案幾上黃銅酒樽映著月華,仿佛盛滿了流動的銀漿。
走廊間青衫文士與峨冠官員錯雜而行,侍女手托漆盤穿行如蝶,盤中並非常見的月餅,而是幽州特產的霜棗蜜餞。
一處假山附近的曲水流觴處,早有人即興吟哦,聲調卻倏忽被琵琶伶人的試音切斷,那是從吳郡流落至此的白發樂師,五指拂過弦索便帶出江東水波的韻味。
忽然西邊的一位青年,清朗的聲音傳來:“玉輪碾碎玄武瓦,金風拆儘洛陽花。”
眾人側目望去,但見青州來的破落子弟解下腰間殘劍作擊節狀,劍鞘磕碰處迸發出這個時代特有的鏗然。
南方的座位上忽然傳來啜泣聲,原來是潁川逃難來的文士擲杯悲歌:“長樂桂影猶照壁,永安宮外月已西”。
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被後世稱之為漢代三宮。
未央宮、長樂宮皆是劉邦稱帝後,任命丞相蕭何監工建造,建章宮則是漢武帝時期修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