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過往與婚姻風俗!
女人有她們消磨時間方法,男人消磨時間與眾不同,打麻將,鬥地主、,山高皇帝遠,一個房間不大,他們抽著煙玩著很高興,一個走後,另外一人繼續玩,從早到晚一直有人。臥室有一張床,困了可以睡一會,房間有一個爐子,幾人合夥購買,爐子燒水,屋內很暖和,這裡比家裡都暖和。
每個村莊都有,隻是不能公開罷了。
大年初二媽媽回娘家,在小賣鋪買點禮物,還要帶著一塊肉,七八姑八大姨都到了。有點小本事的人喜歡吹牛,有大本事不吹牛,如果自己有足夠能力,不需要再親戚朋友麵前炫耀,炫耀什麼缺什麼,他們真有能力喜歡隱瞞,防止有人找他幫忙,主要是嫌麻煩。
每一位孩子都變成跑腿人,他們在姥姥家搬凳子,搬桌子。他們瞬間變成父母找回麵子的東西,誰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學,誰家孩子學習成績優秀,誰家孩子拿幾次獎學金,說出來他們臉上很有麵子,從來沒有站在孩子角度上感受過,挽回麵子方式有很多,都拿著最俗的方式挽回。
明明是走親訪友,明明是過年聚一聚,瞬間變成栓耀孩子的機會,平時無法聚到一起,即使聚到一起,沒有今天全員,一定要拿著放大鏡放大很多倍,一定要比其他孩子有本事。
下午吃飯時間到了,爸爸和姨夫們在一桌,剩下所有人在一桌,吃飯有主有次,他們是主,媽媽等人是次。過年菜很貴,媽媽是娘家人,用小魚,或者便宜飯菜,她們不會有意見,即使有意見也要保留,頭發是從頭皮長出來的。
小時候有一個習慣,走親戚喜歡數菜數量,回到家和鄰居討論,誰家姥姥大方,數量多顯著大方,少顯著摳門,等小孩子長大還懂,有些時候不能按照數量衡量質量,一棵白菜能燉一鍋菜,白菜一棵幾毛錢。
春節走親戚回家很早,爸爸媽媽看出熟人打招呼,孩子不喜歡打招呼,想趕快回家,有些老年人是長輩,喊他們長輩不好意思開口。
歆文有一個二大爺和二奶奶,從小到大,他們看歆文不順眼,平時看不慣歆文所作所為。曾經有一次歆文去他家遊玩,二大爺拿著掃把把歆文趕出來,說影響他休息,中午十二點半他能休息嗎?雞蛋裡挑骨頭,想找茬哪裡都有問題。
歆文考試不爭氣,每次考試分數很低,從來沒有拿過獎狀,家人想有麵子無法滿足,隻能裝著生活很好,每天在牙縫裡省糧食。
等他們回到家,歆文想到一件事,等華江去外地打工,家裡電瓶車沒有人騎,這件事剛說完,媽媽說“在華江去外地之前,把電瓶車刷乾淨放在臥室,防止壞掉。”
電瓶車和自行車不一樣,電瓶放在家裡兩年就壞了,電瓶使用年限有限,還要換新電瓶,這個道理他們懂,能放一天算一天。
他們隻有一個親戚,每天大年初二去姥姥家,初三以後在家休息,八大姨不走,春節過年東西很貴,想去姨家平時去,沒有必要等過年,人多沒有感受到熱鬨,感受到消費。
眼前有一件更重要的一件事,華江馬上離開家鄉,行李沒有收拾,大年初一去李麗家了,李麗說“我走之前會去你家一趟,簡單說一下需要生活用品。”
媽媽領著華江去小賣鋪,小賣鋪有很多人,農村屬於輸出勞動力,過年能聚一次,有些人都不認識。廟小沒有大佛,沒有如意商品,選擇去市裡購買。
電瓶車帶不動三個人,停車不方便,隻能選擇乘坐公交車,今天歆文也想去市裡,可能是在家沒有事,走出家門去市裡遊玩,感受一下外界空氣。
歆文從小受半封閉式教育,平時大多數時間在家裡,隔壁村沒有去過,最遠地方是河邊釣魚,媽媽叮囑很多遍,注意安全防止落水。
市裡聚集所有閒人,中年人平時上班,隻有過年這幾天清閒,還能放心遊玩。還有一部分人是外出打工者,年後初五六公司開工,提著行李離開家鄉,微笑著臉(想哭),懷抱著夢想去打工,隻為多賺一點錢。
其實從穿著打扮能分辨出來,市裡很小,每一個服裝店衣服檔次很低,有些女孩子穿著衣服店裡沒有同樣款式,本縣城消費低,一件衣服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他們消費不起,老家每個月工資一千四五,如果不加班,一個月拿八九百很正常,誰會購買啊。
服裝是暴利,服裝也有一個弊端,等到最後斷碼不好賣,隻能降價處理,如果服裝價格和當地工資不成正比,大家看完價格會立刻離開。父母商議好了,苦生活不能苦孩子,一定要給華江買兩件好看衣服,防止被人看不起。
有這個打算的時候,身邊沒有歆文,一碗水要端平,不能把水灑到外邊。來的時候兩手空空,現在手裡有很多東西,不僅僅是衣服,還有一些生活用品。
回家路上遇到熟人,爸爸媽媽和他們聊天,歆文想儘快回家,尤其是喊長輩。有些長輩很討厭,故意看著晚輩,等著他們喊自己稱呼,這種人是最討厭對象,爸爸說“華江、歆文,快叫叔叔。”
“叔叔好”三個字從他們嘴裡說出口,聽到有人尊敬他很高興,繼續和爸爸聊天,聊些他們不懂,也不感興趣話題。進村莊的時候又遇到熟人,他們聊半天,剛開始圍繞著生活,最後媽媽說“華江已經下學了,過幾天去外地打工。”
這位阿姨說“我兒子也去外地打工了,市裡工資太低,每天跑來跑去不安全,天天在家玩可不行。”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外人好話不通過大腦,外人壞話永遠不會忘記,最後她還說“一定要抓住錢,錢不能留在他們手裡,留點生活費就行,小孩有錢會變壞。”
一句一個坑,石頭砸在地上留下全是坑,爸爸媽媽一直點頭,也許她們覺著這位阿姨說的很對,多年生活經驗總結出的結論,今天傳授給他們,讓他們繼承下去,更想流傳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