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業清走上前拱了拱手,叫了一聲陛下。
秦始皇聞言,放下手中筆墨,抬頭笑道。
“先生請坐,不知先生今日所來何事?”
現在秦始皇處理奏章非常輕鬆,因為他下令讓所有大臣全部用紙來寫奏章,不是用紙寫還要被治罪,所以出版社賣給官員紙張都夠出版社運轉。
傅業清又把明朝時期上奏折的本子發明出來,所以現在的大臣上書,都是用的奏折。
傅業清去到專屬位置坐定,隨即說道。
“陛下,現在大秦出版社正常運轉,印刷出來的書籍也不少,現在最主要是抓教育。”
“俗話說得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秦始皇嘴中喃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哈哈哈!先生之言有理,確實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先生可有計劃?”
傅業清淡然一笑。
“有,依老朽之見,應該讓每個村莊開辦一個私塾。”
曆史上的秦朝是嚴禁私學,因為李斯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樣對秦朝教育事業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這個時空的秦朝,傅業清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怎麼可能隻會聽法家,一家之言。
傅業清還想按照現代教學,來教授學生呢。
“先生所說私塾,是不是與孔子教學一樣,私人授學。”
“不一樣,孔子教授的知識,隻是儒門,而老朽說的私塾,是隨便請一個識字的教書先生,不管是何門?教授312歲的孩子啟蒙。”
“啟蒙書籍,大秦出版社已經印刷出來,312歲孩童,不需要他們知道是何門?隻要他們會讀、會寫、會算即可。”
秦始皇沉吟片刻,“嗯……尋常百姓家孩子三歲啟蒙會不會太早?”
“不會,三歲啟蒙剛好,正是孩子大腦發育時期,私塾先生不需要有多博學,隻要會認字就行。”
秦始皇點頭。
“嗯,朕即刻發詔書至各郡縣,讓各郡官吏辦理此事,啟蒙書籍之事,還得麻煩先生。”
啟蒙書籍對於傅業清來說,確實是一件小事,隻要他把陳平印刷好的啟蒙書籍放進儲物袋中,拿回現實世界中,隨後從冰箱投進大秦,想要多少啟蒙書籍,還不是傅業清一個念頭的事情。
“陛下不必擔心啟蒙書籍之事,老朽自有辦法。”傅業清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學費的事情,他趕緊提醒秦始皇。
“陛下,還有一事,就是束修問題,平常百姓家,束修肯定是拿不出,依老朽之見,可以讓孩子們免費讀書,老師束修可以由朝廷。”
秦始皇聞言,也是倒吸一口涼氣,原來先生是讓免費辦學,這樣朝廷是增加多大一筆開銷啊!
“先生,這國庫恐怕支撐不住。”
“陛下,你可以把軍隊後勤糧食開支減去,拿這筆錢來辦免費教學,老朽能軍隊糧草,還有書籍也不用擔心,等百姓們都種上雜交水稻,有糧食了,交給國家的賦稅也會增加。”
秦始皇聞言一喜。
既然有傅業清來兜底,秦始皇肯定是不會懼怕,百姓們生活得更好,才能顯出他的功績更大。
“好,依先生之言。”
傅業清與秦始皇商量好,辦理免費教學之事,就一個閃現回到國師府。
國師府中。
陳平知道傅業清回來,風風火火跑到傅業清院中來,急切踏上房車詢問。
“師傅,陛下可有采納你的建議,每個村莊都辦一個私塾。”
傅業清喝了一口茶。
“為師建議,陛下無有不準,不光要在每個村莊開辦私塾,而且還是辦免費的私塾,不需要學生交束修。”
陳平聞言有些激動,朝著鹹陽宮方向深深一拜。
“陛下英明。”又朝著傅業清深深一拜。
“徒兒有您這樣的一位老師,而感到為榮。”
陳平是深有體會,平常百姓家的孩子讀書是有多麼不易,而現在的孩子能免費讀書,他怎麼能不高興呢。
陳平突然一句拍馬屁的話,把傅業清給整不會了。
“少拍馬屁,快去加緊印刷書籍,為師要帶一套走。”
陳平躬身一禮。
“諾!”隨後轉身帶著一臉笑意,走下房車,風風火火趕往大秦出版社。
次日,秦始皇一封詔書傳至各郡縣,朝堂諸公震驚不已。
李斯是法家門徒,他是非常不讚成這種私學的事情,在他的世界觀中,應該整個大秦都該學法,但是迫於秦始皇的威嚴,他又不敢上書,去駁回秦始皇下發詔書,隻得乖乖認命。
廢丘縣縣衙。
一位大秦傳令兵,騎著一匹戰馬,高聲呐喊。
“陛下詔書至,陛下詔書至……”
縣衙官吏聞言,趕緊跑去中堂通知縣令。
廢丘縣令正在埋頭處理公務,因為這廢丘縣是在鹹陽邊角,所以他要表現得異常勤奮一些。
縣衙小吏一臉焦急跑進中堂,縣令見狀不悅道。
“何事?慌慌張張。”
縣衙小吏氣喘籲籲道。
“陛……陛下詔書至。”
縣令聞言騰地一下站起身,疾走幾步確認道。
“當真?”
“哎呀!下官怎會拿這種事情,欺騙縣公,這可是車裂大罪。”
就在兩人不知所措時,傳令兵高舉秦始皇詔書來到中堂。
縣令與小吏見狀,“噗通”一聲,跪下接詔。
傳令兵並沒有當眾把詔書念出來,而是甩下一句話。
“這是陛下詔書,嚴格按照陛下詔書上去執行,不得有半點馬虎。”
縣令哆哆嗦嗦接過詔書,磕了一個響頭。
“臣,謹奉詔。”這還是縣令第一次接到秦始皇詔書,有一點緊張,也是情有可原。
傳令兵交了詔書過後,轉身離開縣衙中堂。
縣令舉著秦始皇詔書,展開仔細一行一行看了起來。
片刻後。
縣衙小吏詢問。
“縣公,陛下詔書上寫的什麼?”
廢丘縣令合上詔書說道。
“陛下要大秦所有郡縣,每個村莊都開辦一個免費私塾,一切事物都免費,包括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