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宗望兵臨開封城下,各路勤王之師紛紛往京城趕去。河北、山東各路大軍,也都朝著京城方向靠攏。
眼看著各路大軍都要來了,完顏宗望這才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所以,他才果斷撤兵的。
可是,如今完顏宗望北歸,在夾堤大敗。西路軍完顏宗翰在太原遇阻,也隻能無功而返。皇帝趙桓一看京城保住了,便下詔讓各路勤王師解散回鄉。
當時情況危急,京師岌岌可危。於是朝廷同意各路大軍可以自行募兵,許多地方廂軍還有臨時組織起來的民兵人數眾多,他們急於奔赴京城解京師之圍。
現在開封城保住了,皇帝趙桓便下詔各路將領,遣散這些臨時組織的地方武裝。最讓人氣憤的是,朝廷對這些遣散的地方武裝,沒有任何的補貼。
這就造成軍中將士極為的不滿,我們聽說京城被圍,提著腦袋來入京勤王。結果呢,朝廷是卸磨殺驢。
那些被遣散的地方武裝還有民兵組織更是怨氣衝天,朝廷不發一文錢的遣散費,讓他們自行解決。許多民兵不得不沿途搶劫,更使得各地大亂。
種師道回京即被皇帝召見,被趙桓拉著手一口一個老種親切的叫著。趙桓對朱玉平也是褒獎有加,連連稱讚朱玉平的功績。
可轉身之後,趙桓就遣散了各地勤王師。對於朱玉平,趙桓沒有任何的加封賞賜。
朱玉平也不在乎這些,隻要打敗了金人就好。可這些時日,朱玉平愈發覺出不對勁。
首先,朱玉平不是禁軍統領,沒有了上朝參政的資格。隻剩下,一個國舅爺的虛銜。這本就合朱玉平的脾胃,他也不想在朝中參與那些勾心鬥角。
可是趙桓絲毫沒有恢複李綱等人官職的意思,直到朝中有人看不下去,紛紛上書情願。
尤其是,太學生陳東等人集結了上千學士在宮門外聯名上書,要求恢複李綱的職務。
一開始,朝廷不予理會。知道這日散朝,李邦彥和白時中以及張邦昌三個宰相一同下朝。
他們早就看到了鬨事的太學生,老奸巨猾的白時中招呼二人:“快些走,莫被這些酸儒發現。”
李邦彥和張邦昌也知道這些太學生不好招惹,三人出了宮門便倚著牆角準備遁走。
群情激昂的太學生在宮衛們聚集許久,早有人不耐煩了。有眼尖的人很快就發現了他們,有人高聲叫道:“幾個相公下朝了。”
太學,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記錄,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生基本上屬於是貴族子弟。
到了大宋朝,太學生更是硬剛朝政,甚至於敢逼宮。難怪後世有人評論,說"中國太學生之救國運動,始於漢,盛於宋,……"
這些太學生都是滿腔愛國情懷,早就看不慣朝中的昏官當道。有人說,皇帝遲遲不肯恢複李綱等人的職務,就是李邦彥等人從中作梗。
李綱這些人性子太直,很容易觸怒皇帝。不像是李邦彥等溜須拍馬之徒,皇帝自然喜歡後者。
“奸相!”人群中,不知有誰喊了一句。
很快眾人的情緒就被煽動了起來,有人撿起地上的石塊瓦片,朝著三人扔了過去。
然後,就是太學生等人指著李邦彥等人叫罵,眾人紛紛像其投擲石塊瓦片。李邦彥三人大駭,三人如過街老鼠一般掩麵而走。
“報,報官家,宮外、宮外太學生鬨事。”很快,就有人回宮稟告了趙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