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一個人能夠幫助咱們。”朱玉平說。
李綱和鄧肅互相對望一眼:“難道是,老種經略相公?”
他們說的是種師道,誰知朱玉平卻搖了搖頭:“童貫。”
一說起奸臣童貫,李綱和鄧肅登時臉色大變。作為六賊之一的童貫,那是人人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這個時候的朱玉平,居然還提起此人。
他們一直以為朱玉平推薦的會是種師道,萬萬沒想到居然會是童貫。
坦白說,朱玉平對於種師道的能力,持有懷疑態度。種家軍威名在外,也不過是祖上蒙蔭。種家軍祖上確實很能打,至於種師道能不能打,就得劃個問號了。
畢竟,種師道隻是各種嘴炮,真正和金人開戰的記錄寥寥無幾。或許種師道能打,可朱玉平不想冒這個險。
倒是童貫,雖說作為六賊之一。實際上,童貫的軍事指揮能力並不弱。最重要的,童貫曾經和金人打過交道,他最了解金人。
“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麼,童貫可用,但要看怎麼用。你們不必再勸,此事就這麼決定了。”
朱玉平不顧眾人反對,執意要去天牢,釋放童貫。
北宋六賊,其餘五人皆儘伏誅。隻剩下童貫,被關在天牢苟延殘喘。
失去自由的滋味,使得童貫想的更多。回顧自己的這一生,有過榮耀有過屈辱,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人人喊打。有過忠心,也有過背叛。有過奉獻,也有過自私。
這一生如履薄冰,從進宮的那一刻,童貫便暗暗發誓,要做一個人上人。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作為一個太監,是一種多麼的卑微。
太監作為一個不完整的男人,也失去了作為男人的樂趣。在宮裡渾渾噩噩的過了幾年,也體驗到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漠。
同時,宮中壓抑的生活,也改變了童貫的性格。為達目的,他學會了不擇手段。
拋棄了良知,他很快就成為了徽宗趙佶眼前的紅人。隻有童貫自己知道,他如今的富貴無極,都是踩在彆人的肩膀上得到的。
後來,童貫作為監軍奔赴邊關。那時候的大宋,和金國正處於蜜月期。雙方聯手,滅掉了遼國。
正是那個時候,金人許諾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大宋。那個時候,也是童貫的高光時刻。前呼後擁,朝中上下一片讚譽。
然而,不久隨著金人撕毀盟約。金人的鐵騎南下,自知宋軍戰鬥力的童貫拋棄了自己的軍隊,一個人逃回了京城。
皇帝沒有治他的罪,金人兵臨城下的時候,那些太學生們卻紛紛把矛頭對準了自己。
童貫自知必死無疑,誰知小國舅竟然將自己下獄並沒有處死。這讓童貫,似乎重新看到了希望。
沒有人喜歡金人能夠南侵,百姓們都渴望和平。唯獨與天牢中的童貫,他希望金人早點打過來。畢竟小國舅跟自己說過,下次金人打過來的時候,他會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