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爺仁孝之名遠播,奴婢也甚是佩服的。太上皇爺在慈寧宮,時常念叨最多的,也是三王爺您啊。”
聽得陳琳這麼一說,趙楷更是激動,慌忙施了一禮:“有勞中貴人告知本王,多謝了。”
中貴人,是宋代對於太監的尊稱。陳琳雖說是大內總管,一個堂堂的王爺斷然不至於自降身份稱呼他為中貴人的。一般,稱呼一聲陳公公就不錯了。
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叫公公,隻有年長的太監,才會被人稱呼一聲公公。
趙楷之所以這麼做,足見他對陳琳的感激。皇城司使一般都是由太監兼任,太上皇趙佶當初讓趙楷兼皇城司使一職,除了看重自己的這個兒子之外,也是為了節製皇帝趙桓。
徽宗趙佶算得上是帝王中為數不多的生育機器,他有三十多個兒子。靖康之變之前,就有三十二個兒子。
三十多個兒子,能記住名字的怕已經不容易了。這麼多兒子當中,他卻偏偏對趙楷青眼有加。若不是立皇長子製度的影響下,皇位傳給誰還不一定呢。
做了太上皇的趙佶自此不問政事,可在朝中的影響力猶在。尤其是,在李邦彥張邦昌等重臣之中,太上皇帝的影響力依舊不容小覷。
新帝繼位,趙楷總不能人走茶涼。況且這還是自己的老爹,若不時不常的去探望一下,不免會被世人罵做不孝子弟。
陳琳貴為大內總管,也曾服侍過太上皇帝。他能貿然來皇城司傳信,趙楷自然感激萬分。
陳琳的心中卻是五味雜陳,慌忙回禮道:“王爺這可折煞奴婢了,三王爺珍重,奴婢先行告退了。”
該說的話都已經說了,人家並不想和皇城司有著太多的牽連。趙楷也沒有挽留,二人君子之交淡如水,隻是淡淡的一拱手:“有勞了。”
皇城司位高權重,不隸台察。大內總管又是皇帝的貼身太監,他們之間自然是不能有太多的接觸。若是二人走的太近,被彆有用心之人在皇帝麵前參奏一本,那可不是鬨著玩的。
走出了皇城司,陳琳看著皇城司的衙門牌匾,輕聲的歎了一口氣:“三王爺莫要怪罪奴婢,奴婢也不是有心害您。隻是、隻是這官家一時糊塗,奴婢這麼做也是不想官家成千古恨事。朝廷,也斷然不可沒有小國舅啊。”
原來這不過都是陳琳設下的一場局,為的就是營救朱玉平。
雖然陳琳對朱玉平不錯,可他效忠的是皇帝趙桓。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不想看著皇帝趙桓一失足成千古恨。朱玉平是忠臣,大宋的棟梁支柱。此人,萬不能為了一個女子冤死。
不明就裡的三王爺趙楷,次日便去了慈寧宮問安。
對於趙楷的到來,太上皇帝趙佶是五味雜陳。自從他退居二線,在這慈寧宮弄花養草之後,頓時有一種人走茶涼的感覺。
若說是蔡攸高俅之流,還曾攀附過自己。奈何,這些人都被趙桓清除。朝中官員見風使舵,都刻意和太上皇保持著距離。
這慈寧宮日漸冷清,平日裡哪有什麼人會來探望。就連自己的那三十多個兒子,也沒有來看望過自己這個老爹。
趙桓偶爾來拜訪自己,也不過是走個形式。作為皇帝的趙桓,不想落下個不孝的名聲,隻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父子二人,仿佛都在敷衍了事。皇權的爭鬥,使得原本父子二人終是隔閡。
沒想到趙楷這孩子能夠來探望自己,也不枉自己平日裡對他的疼愛。
“兒臣拜見父皇,衙門公事繁瑣兒臣未能及時看望父皇,還請父皇恕罪。”趙楷,在慈寧宮緩緩施禮。
太上皇帝趙佶無比激動,拉著趙楷的手:“三兒,是你麼。快來讓為父好好瞧瞧,怎地瘦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