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都總是會成長的,此時的朱玉平,早已不再是昔日那個但憑一己喜好的毛頭愣小夥子。
他開始考慮的更多,雖然皇帝的道歉,使得朱玉平有些心軟。
表麵上,朱玉平隻是微微一笑:“姐夫說哪裡話來,都是為大宋子民,為江山社稷罷了。”
趙桓很是高興:“嗯,你能了解朕的一番苦衷自是最好不過了。朕這麼做,不過都是為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已。”
趙桓說的冠冕堂皇,朱玉平必須配合一下而已。當初,不管你是以什麼樣的理由,你都是想弄死自己。
現在皇帝表麵上道歉,為了維護皇權的麵子。朱玉平隻不過是佯裝感動罷了。
雖然是會心軟,可心軟並不代表原諒。
眼看二人再這麼客氣下去,勢必會互相尷尬。一旁的皇後朱璉,終於開口了。
“好了,玉平這孩子已經說的很是清楚不過。這些糧食作物,能夠使得莊稼增產兩到三倍。陛下,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麼麼。”
皇後的一番話,不斷的在提醒著自己。趙桓不由得越聽越是心下火熱:“朕知道,意味著二十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十個百姓就夠了。”
朱玉平卻微微一笑:“官家,賬不是這麼算的。十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百姓依舊困苦。將來,百姓們都會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隻要官家不大興土木不對外擴張,咱們大宋的百姓,人人有衣服穿人人有飯吃。”
趙桓“嗯”了一聲:“朕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之前二十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而今十個百姓足以,剩下的可以做更多的事了。或者朕這麼說,五十個百姓養一個士兵,到時候兵貴精不貴多。這麼說,你明白吧。”
趙桓以為朱玉平不明白,實際上朱玉平非常明白。
按照秦漢時期的家庭規模,一家通常為五口人,在穩定時期,5000戶的人口中,實際參與軍隊動員的士兵大約隻有兩千多名。這意味著大約12-13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
這是基於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的社會背景的數據。秦漢時期的小農經濟異常發達,封建經濟在走上坡路,使得當時的經濟能夠供養整個戰爭規模的長久運行。
但根據秦漢時期的數據和軍事製度的一般規律,可以推測在大多數情況下,百姓與士兵的供養比例大致在10:1到20:1之間。
趙桓的意思是,十個百姓可以養活一個士兵,剩下的十個百姓生產力,可以做更多的事。並不是說,要從十個人中,挑選一個當兵。
實際上到了國富民安的時候,朝廷有火器的加持。五十個百姓中,選一個當兵甚至更少就夠了。那個時候,就會釋放更多的生產力。
皇帝趙桓的意思是這個,有了這些新型農作物,百姓們就不必如此困苦。朝廷也不必節衣縮食,勞民傷財的去供養這些軍隊。
生產力跟上了,社會才能繁榮穩定。
朱玉平其實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並不是多少人供養一個士兵的問題、而是,生產力提升,對這個社會帶來多大效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