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退休後,國家為保證其特權,令其按級領取俸祿,使退職者老有所養,老有所安,又使在職者無後顧之憂。這有利於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
以上這些,都是和平頭老百姓,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的。
而且古代官員,一般都是七十歲以上才退休。若是你身體硬朗,你想退休的時候皇帝死活不同意,你也沒有辦法。
在國舅府做一個工匠就不一樣了,你六十歲就可以退休。當然你願意乾的話,工資還會繼續增加。
各處城門口,登時聚集了大量的閒散人員。這些百姓們,看到告示的第一反應是假的。
因為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待遇,一個工匠,視工作能力和不同工種,月薪50200貫錢。技術優秀者,上不封頂。
什麼意思,一個月五十兩銀子。你們當地知縣,一年都沒有你賺得多。
據元豐改製後的規定,宋代知縣的月俸為15貫,一個尋常的民夫,累死累活一個月給人家做工,卻也不過區區一兩貫錢。
五十貫,還隻是一個尋常工匠的工資。要是手藝好的,二百貫。要是你是這個行業的大佬,你的月薪上不封頂。
這怎麼可能,百姓們議論紛紛。這是哪個昏了頭的家夥,在這胡亂張貼告示,愚弄百姓呢。
有些人開始叫罵,這些想錢想瘋了吧。誰去誰傻子,這很明顯就是詐騙。要知道,這個時代詐騙已經相當的猖獗了。
如趙假熹冒充皇室成員趙汝昔或趙汝嘉,通過偽造身份證和政府介紹信等手段,騙取商旅和官船的財物,甚至敲詐地方州縣,造成財產損失和社會不安。
還有個叫吳約的家夥,他因炫富引起趙監廟的注意,進而被設局詐騙。趙監廟利用吳約貪圖美色的心理,設下圈套,最終敲詐走吳約所帶的珠寶。
宋代商業發達,但伴隨著商業的崛起,商人也采用欺詐之術贏取暴利。
在宋代,有一個名為張氏的婦女,因為兒子生病急需用錢,向鄰居借錢。在錢丟失後,她提出一個計劃,利用自家的牛作為抵押,向他人借錢並承諾高額回報。這一計劃很快在熟人之間傳播開來,形成了類似傳銷的模式。然而,由於涉及到欺詐行為,最終被包拯審理並受到懲罰。
東京城商業繁榮,這就給了騙子們滋生的土壤。京城的百姓們,如今也都明白了這些騙子的套路,甚至於開封府衙門,時不常的張貼告示提醒騙子的各種套路,預防百姓們上當受騙。
不過,很快有人就發現了不對勁。因為張貼告示的用工單位,是國舅府。
“國舅府,就是那個小國舅吧。”
“嗯嗯嗯,是他是他。聽說了麼,那些去城北石炭作坊的工匠,個個都發了大財。難不成,這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國舅府什麼時候騙過人了。嘖嘖嘖,五十貫啊,一年就是六百貫錢,老子這輩子都賺不到這麼多。”
“哼,彆說你。你看看那些知州老爺,知縣老爺,他們若是不貪的話也賺不了這許多。”
“走,不若咱們去國舅府瞧瞧去。”
“對,瞧瞧去,我還有一門瓦匠的手藝。”
一時間,百姓們登時鼓噪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書生模樣的老者,舉手高聲喊道:“慢著,你們看看這是什麼!”
眾人再次圍了上去,百姓們竊竊私議。大多數人其實都是目不識丁,他們是不識字的。
有幾個識字的家夥,便開始照著告示念了起來:“凡是應征的工匠,需舉家跟著國舅爺去幽州定居。”
此言一出,百姓們登時又爭吵了起來。原來不是在京城做工,要不說咋會有這麼好的事。原來你想做工匠,需要跟著小國舅去幽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