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跑不知道,一跑嚇一跳,你沒想到事情比你預料的更複雜。】
【從司馬到上中下帥,上中下佐,上中下大夫,需要你遊說的人有一大堆。】
【要知道,楚**隊可是國君親至,三軍聽候調遣,形勢頗為嚴峻。】
【為了說服晉軍各方勢力,你奔波往返,不遺餘力。】
【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曉之以理。】
【好不容易才讓晉軍達成共識,同意聯鄭抗楚。】
......
嬴政隻想感歎鄭國太天真。
春秋時期諸國爭霸,政治格局與經濟基礎各異,發展不平衡。
有的國家日趨強大,有的國家逐漸衰弱。
強者自然力圖向外擴張,小國則是尋求大國保護。
所以,爭奪對弱小國家控製權的戰爭不可避免。
若是秦國的附屬國來請求他攻打其他國家,他必然不會出全力。
相反,他希望附屬國先和其他國家打起來,借此消耗對方的實力。
他會靜待戰局的演變,待雙方筋疲力儘之時,再決定收拾哪一國更為有利。
曆史上,也正是如此。
......
【但說到戰爭具體怎麼打,事情又亂套了。】
【因為晉軍要鄭國打頭陣,可是你們鄭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這些年來,鄭國無數精壯死在了戰場上。】
【若再將這最後的精壯耗儘,那鄭國豈不是就隻能完全任人宰割?】
【鄭國不出兵,自然引起了晉國的不滿。】
【什麼意思?想讓我們晉國當炮灰?】
【正當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楚軍又卷土重來。】
【大敵當頭,你們雖然組織了聯軍,但是兩國都想保存自身實力,所以一戰即潰。】
【你唯一慶幸的就是,你們逃得夠快,尚能保留實力。】
【而楚軍怕你們做困獸之鬥,不敢逼得太緊。】
【此後的多年裡,晉國與楚國之間的戰火從未停歇。】
【而鄭國被夾在中間,今天投靠晉國,明天投靠楚國。】
【今天被楚國踢兩腳,明天又被晉國打幾耳光。】
【你覺得鄭國要完了,甚至認為自己有生之年就能見證這一時刻。】
【但你沒想到,鄭國竟然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
......
各朝古人有些感歎。
鄭國也是不容易。
楚國和晉國爭霸,鄭國作為一個小國,常年被夾在兩個大國之間。
可想而知,其處境必定是十分艱難。
然而,鄭國竟然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奇跡般地存活下來。
有時候朝秦暮楚,夾著尾巴做人。
也是一種智慧。
......
【因為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內訌,打不動了,都想停下來喘口氣。】
【於是,兩國決定握手言和,還邀請你們鄭國和其他小國一起參加弭兵大會。】
【停戰了!終於停戰了!】
【曆經連年戰火,鄭國已近乎廢墟。】
【四季之景,再無區彆,一片蕭瑟。】
【你穿上最好的朝服,迎風走著,沿途隻有滿目蒼涼。】
【在路上,你不由回想起了童年。】
【那時戰爭尚未如此頻繁,鄭國還是有春天的。】
【你想弭兵大會之後,春天就該回來了吧?】
【可到了會場你才發現,你們這些小國的使者根本進不了場。】
【晉楚兩國叫你們來,隻是讓你們來聽最終的結果的。】
【這不公平!】
【鄭國損失這麼慘重的,憑什麼進不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