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看到“有什麼用什麼”這幾個詞,感覺有些耳熟。
沒錯,前不久他的兒子劉啟就用棋盤殺死了劉賢。
劉賢,乃吳王劉濞的獨子。
劉濞,則是漢高祖劉邦二哥劉仲的親兒子。
劉濞因為跟著高祖劉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受封吳王,是劉姓諸侯王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
而吳王劉濞個性彪悍,而且很有野心,一直覬覦著皇位。
高祖劉邦還在世的時候,劉濞不敢亂動。
後來呂後專權,對付劉氏諸侯王,劉濞更是不敢輕舉動。
呂後去世後,劉濞正準備起事,哪知周勃和陳平等人擁立他為帝。
劉恒知道,劉濞必定是恨極了他,但卻無可奈何。
畢竟,劉濞若是想要起兵,必須要師出有名。
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那就是反叛,會收到口誅筆伐。
且無人跟隨,根本成不了大器。
他也知曉劉濞的野心,必定是一直在尋找著起事機會。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迂回的辦法,就是將劉賢召入宮中,陪著太子劉啟玩耍。
一來,他們哥倆可以增進感情,二來劉賢在皇宮內,就可以牽製劉濞。
然而,劉恒也沒想到,劉賢一入宮,便丟掉了性命。
劉賢和太子劉啟下棋的時候,兩人發生爭執,劉賢對劉啟不太恭敬。
劉啟一怒之下,直接用棋盤將劉賢砸死。
看了天幕之後,劉恒很合理的懷疑,劉啟失手隻是一個借口。
或許劉啟早已計劃好,要借此機會除去劉賢。
劉啟身為太子,心中必定清楚,自己將來登上帝位之後,劉濞那邊的勢力難以解決。
而此次劉賢進宮,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絕佳機會。
劉啟當然知道自己是太子,打死了劉賢,自己也不用為其償命,最多受一點責罰。
比起日後上位,需要費時費力,甚至需要武力鎮壓吳王,顯然要省事得多。
而且,如果僅僅隻是爭執,而拿棋盤砸人,不可能打得那麼準,那麼狠,堪稱一擊斃命。
畢竟如果是關係較好的兄弟之間發生爭吵,最多也就是砸身體,不會直接砸頭。
想到這裡,劉恒不禁對劉啟的心智和手段感到欣慰。
劉啟小小年紀,就會幫自己處理令人頭疼的“權臣”的問題。
未來必定不可限量啊!
不過,此時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如何安撫劉濞。
劉啟砸死了劉賢,已經在受罰。
若是不給劉濞個交代,他們這邊也難以自圓其說。
突然,他想到了後世各國之間常用的“輿論戰”。
於是,他立馬開始安排人手,向外散播消息。
“來人,務必告知朝廷百官。”
“劉賢在宮中驕橫跋扈,對太子不恭。”
“太子氣極,失手用棋盤砸死劉賢。”
對太子“不恭”和太子“失手”,有這個說法,劉濞即使心中有再多的不滿,也必須啞巴吃黃連。
......
【北周曾經有個皇帝,就是手無寸鐵,直接操起玉笏,打碎了權臣的腦袋。】
【現在權臣來了,你身邊並沒有刀,但是在案頭上有一方硯台。】
【和田玉做的,三斤多重,四角銳利。】
【此時,權臣跪在地上,後腦勺恰好對著你。】
【你隻要拿起硯台狠狠一擊,就能打得他腦漿迸裂。】
【可是且慢啊。】
【動手之前你得想個問題,你要殺死的是什麼樣的權臣?】
......
各朝古人剛剛都差點給這位皇帝加油呐喊了。
砸呀!